范文 导航

校庆感言:庆贺我校周年寿诞

编辑:234范文网2022-09-30

  校庆感言:庆贺我校五十周年寿诞

  当柔和的春风携着泥土的香气像孩子般拥入你的怀抱,我好像听到它挠着你的痒时,你发出的银铃般的欢笑。

  当毒辣的夏日踏着它不容侵犯的铁蹄与你进行一场殊死搏斗时,我好像触到你在拼尽全力后,而洒下的滴滴汗水。

  当秋天的落叶无根地被秋风扫起,幽怨地与树妈妈诀别,我好像看到,你牵起它们的手,给予它们你炽热的体温。

  当冬日刺骨的寒风倔强的在你的保护墙外徙倚,我好像闻到在你给我们创造的家里传来阵阵温馨而暖人的菜香。

  我的学校啊,我竟找不到任何的语言来赞美您,贫乏的文字又怎能书写那满腔的热情,五十年的春秋,五十年的酷暑,五十年的寒冬,我没有同您一起走过,没有亲眼看着您逐渐成长,从风华正茂到老成持重,可您啊,在我一生中最关键的时候拥我入怀,用您慈祥的双眸指明我人生的方向,用您饱经沧桑而粗糙的双手在我快乐时拉着我奔跑,在我失落时用指腹拂去我的泪痕,您温柔得像我的母亲,

  我的学校啊,我不否认有时您严厉地让我害怕,您会逼着我在操场上一圈又一圈地奔跑,您会在我骄傲时,泼一桶冷水,让我清醒,您严肃得像我的父亲。

  我不愿深究所谓的意义,我只知道您在我和所有的莘莘学子中有着不言而喻的深刻地位,我最敬爱的学校,请允许我作为你的孩子庆贺您五十岁的寿诞!

  难忘第一次见到您时,心中萌发的亲切感,我看到您神圣而又威严的身躯矗立在厚实的土地上,我是多么地骄傲,这是我的学校,我的母亲啊,在您充满活力的身躯上,我丝毫看不到岁月留下的痕迹,即使岁月荏苒,光阴如梭,您那童真的心从未改变。哦,我竟忘了,您怎能与人的寿命相提并论,你能活几百年,几千年,永无止境,您会笑谈风雨,看尽世态变迁,您会骄傲地昂着头看着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像雄鹰一样在天空展翅翱翔,您会静静地像慈母般目送孩子去追寻自己的梦想,母校啊,我多么希望在五十年后,我可以拖着蹒跚的步伐,拄着支撑着我的拐杖,再次顶礼膜拜那依旧年轻的你啊,或许您再次焕然一新,或许您变得更强壮,更高,更美好,可亲爱的学校啊,我已不似当初那样的骄傲不羁。

  我的母校,在此,我庄重地庆贺您五十周年的寿诞,无论孩子走得多远,您永远都是孩子风雨中的依靠。

篇2:校庆感言-我与母校

  校庆感言:我与母校

  我是兴永中学1971届毕业生,1974年9月到母校任教至今,学习、工作时间算起来整整四十四年了。我经历了潘光耀、陈宝迪、潘国琪、祝继尧、张国清、叶林忠、王奎杰、王凌巧八任校长,算是元老级人物了。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勤劳、朴实、敬业、奉献,尤其是陈宝迪、祝继尧校长对母校的贡献特别大。

  陈校长水平高、能力强、特别善于沟通。他每天总是到校最早离校最迟,风雨无阻,爱校如家。在学校管理、教学改革、后勤保障等方面,陈校长有一套又一套既先进又务实的方法。没过几年母校就焕然一新,脱颖而出。

  祝校长有魄力、敢担当。他教的数学课与张国祥老师的语文课,不知陶醉了多少学子的心。难怪骆云启(骆寒超)教授(校友)夸他们的教学水平堪与名牌大学的教授相媲美。

  祝校长是我初中的班主任,他思维敏捷、记忆力超群,中国象棋下的很好,会盲棋,能赢许多民间高手。在他的熏陶下,我也很喜欢下棋。他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带我去跟高手过招,如永强银行的老夏、永中皮鞋厂厂长姜进文、永中一小王祥挺、七甲项公浦以及温州黄伯龙等等。

  下棋如人生,棋风棋德很重要,无德之人不可能成为棋坛高手。祝老师坦诚厚德,决定他一定会拥有灿烂、完满的人生。

  祝老师特别谦虚好学。1976年至1979年这段时间里,他几乎每个星期六都要跑温州,带着“伴手礼”去温四中陈景明老师家求教。陈老师是国家级的数学名师,上世纪八十年代为温州市数学教研员。当时,他的家住在广场后巷,一家人挤在一间十几平米的破房里。他们俩在床边的矮凳上,一坐就三四个小时,讲的听的都很认真,都忘了时间,早已星转斗移、夜深更久。事后祝老师总能拿回许多数学资料,然后去住五毛钱一宿的澡堂旅馆。第二天赶早回家。有几次,祝老师带我去,我是门外汉。陈老师讲的津津有味,我却如坐针毡,巴不得快点结束,早点出去玩,但对他们的执着和投入深感敬佩。敬佩陈老师的诲人不倦,祝老师的谦虚好学。

  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祝老师的奇思妙想颇多。每一届初三总分前五十名学生的情况都了如指掌;定期召开座谈会,有针对性地找他们谈话,不时予以指导或鼓励;特别注意家访,他那个班子成员集体家访的举措,真可谓乃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经常六七位班子领导同班主任一起上门家访,家长、学生自然受宠若惊,热情款待,泡茶、烧点心忙个不停,他们也不客气,喝着茶、吃着点心就现场进行评估、分析和指点。在这种气氛中,有谁不为所动?所以每个受访者,事后都会更加奋发向上、拼搏攀登,都能顺利考上重点高中。

  我的女儿胜楠,读初三时学习成绩也不错。祝校长特别关心,经常找她谈心。每次考试后总是第一时间问我或问班主任王勤福老师:“胜楠考得好不好,总分多少?”然后对症下药、查漏补缺,同胜楠、仁爱、婕妤等一批学习尖子一起分析试卷,传授经验方法。最终胜楠不负厚望,摘取了1998届瓯海中考状元的桂冠,为母校争得了荣誉。

  母校桃李芬芳,硕果累累。每届的中考成绩都非常优秀。外地插班生如鲫鱼过江,数不胜数,教师的福利也越来越好。这样一来,兄弟学校的老师就闹开了,多次告到区教育局说:“兴永中学班级人数严重超标,每班几乎都有九十多人”。上级领导就来检查。祝校长是虎胆雄心,从容应对。他这个人很硬码、敢担当,凡是不利学校的事坚决不干,天王老子来了也没用。他不怕跟领导干仗说:“为什么这么多学生要插入我校就读?这说明兴永中学教学质量高,受家长欢迎,这是兴永中学的骄傲,是兴永人民的骄傲。你们不应该来查处,应该来表扬才对”。几句话平息了一切,让我们感到校长的魄力、母校的强大与身为兴永中学人的自豪,同时也奠定了母校从此走向更加辉煌的基石。

  在祝校长时代,学校工作蒸蒸日上,教师干劲冲天,众志成城,凝聚力不断增强。一大批青年教师如沐春风,茁壮成长:有的成为教学能手;有的堪称道德楷模;有的走上领导岗位。李城、王成锹二位老师是其中的佼佼者。李城老师毕业于温州少体校,是难得的体育人才。他为人豪爽,无私无畏,人格魅力特别强大,上课别具一格,效果非常好。我的儿子项璞是他的学生。他常说:“李老师的课很精彩,太有味了,但有时很凶,还会打人的,不过所有的同学,包括被打的同学都十分尊敬他、崇拜他,因为他很专业,以理服人,大家最欢喜他的课了”。

  平时,我也喜欢看李城上校篮球队训练课。操场上十几个队员在他的调教下,颇具“亮剑”精神,如猛虎下山,带着满身的尘土与汗水,不停地奔跑着,时而拼命抢篮板球,时而蹲马步展双臂作拦挡;李城也汗流浃背,时而大声呼叫,时而示范纠正。此情此景,回味无穷,至今难以忘怀。

  在李城、王成锹、季冯双、潘莉荣、项琼等体育老师的努力下,母校的体育事业逢勃发展:校教工篮球队打遍龙湾无敌手;校教工羽毛球队在市、区级比赛中喜报频传;学生象棋赛、乒乓赛屡屡获奖;每届区学生田径运动会总分均跻身前三;中考学生体育成绩名列前茅;区中学生篮球赛喜得“五连冠”;****年母校被定为“区篮球训练基地“,接后被评为省级篮球特色学校。可惜的是李城调到区体育局工作,每次我在操场上锻炼的时候,仿佛又看到了李城那熟悉而矫健的身影。真希望母校又将迎来张城或王城们,使我能再次欣赏那高超而迷人的球技,使母校的篮球特色再创辉煌。

  在王奎杰、王凌巧二位校长的努力下,母校硬件设施不断完善。体育馆、塑胶操场相继落成,带来了勃勃生机。文体二加一、社团活动、课间操、艺术节、体育节等如火如荼。体育精英王成锹老师,年轻有为,他曾多次参加国家、省、市级的教研活动;多次出色完成市、区级课题。20**年,他从外省名校引进了球操和跑操。课间时,每生手持一个篮球,在统一指挥和音乐节奏中,展示各种篮球技能,场面壮观而有序,跑操也一样的实用和精彩,几个三分钟的组合奔跑,极大的增加了学生的运动量,提高了技能技巧和身体素质。他重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主导采用暑期集中文化夏令营的形式,把大学文化与团队合作、拓展训练结合起来,开拓了学生的视野,锻炼了身心,丰富了课余生活,同时极大推进了素质教育。十几年来,暑期文化夏令营走进了:浙江大学、厦门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上海复旦大学、青田飞鹤山庄、宁夏夏令营基地、温州“和为拓训”基地等地方。为此,体育组的老师们做了大量的工作,他们无私奉献,无怨无悔。但有时也会开玩笑说:“太累了,工资太低了,真想明天就退休,因为退休工资比现在高,而且清闲”。其实,体育、社会、后勤组的老师都一样,真的太清贫了。

  我在母校教了四十二年书,当了十二年的班主任。一百零四位同事中有五十多位是我的学生,其中张芙枚、方春晓、黄存金、王景雪是我班的学生。作为老教师,为了母校,为了学生,自当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勤勤恳恳,堂堂正正。

  母校就像太阳,照耀我们一代又一代健康成长;像雨露滋润每一个学子志高存远,卓立一方。求真守信、务实创新是您的品格;慎德笃行、勤敏事功是您的灵魂。五十年间造就了英仁无数,人才辈出,其成果之丰硕,业绩之辉煌,令世人叹止。而母校的教师子女亦不甘落后,学有所得。其中考入名校的就有:我的女儿项胜楠,广西大学毕业,现在温州市建筑设计院工作;曹启昌老师的儿子曹光植,浙江大学毕业,留学美国普渡大学,现在美国苹果公司工作;方云老师的女儿方毓封,浙江大学毕业,留学法国巴黎大学,现在上海新时代律师事务所工作;黄明岳老师的儿子黄如意,中国美术学院毕业,留学中德美术学院,现在杭州米格建筑有限公司工作;姜玉琴老师的女儿叶晨,上海复旦大学毕业,现在上海松江税务局工作;王武老师的儿子王品璋,就读于香港大学;张丽芒老师的女儿徐悦君,就读于厦门大学;张芙枚老师的儿子吴张嘉,就读于台湾中原大学;杨顺贵老师的龙凤胎双生姆杨先优、杨后乐,分别就读于浙江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

  我感恩母校,感谢您的灵魂之光洒满我们的天堂,是您拳拳的爱,浓浓的期望让我们充满了前进的动力和希望;是您给予坚强的翅膀,让我们搏击长空;是您给予勇敢的力量,让我们遨游江海。与您相伴的时光,有太多的美好回想;有您的日子里,我们会久久地守望;您永远是我们精神脊梁,行动的指南。母校啊,请接受我们最诚挚的心声:谢谢您!

篇3:校庆感言:农中

  校庆感言:海滨农中

  海滨公社农业中学(简称海滨农中)是兴永中学的初创阶段,是兴永中学的婴幼时期。

  农业中学这种办学形式,是在我国“一穷二白”这一特定历史阶段下的一种特殊创举,亦是几千年耕读文化的延续和发展。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时期,我国遭遇了历史罕见的三年自然灾害,亿万中华人民挣扎在饥饿线上,经受着生存的考验。

  恰在此时,由于意识形态的分歧,与我国建有“兄弟般友谊”的苏联和我们翻了脸,他们从我国撤走了所有的专家,致使所有援建的重大工程纷纷下马,合作的科研科目被迫中止,国民经济建设遭到巨大损失。使我们体会到:落后就要受制于人。

  就在此时,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更是虎视眈眈,乘机施压:经济上封锁,外交上孤立,军事上包围。真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中华民族又一次遭到生死存亡的挑战。使我们体会到血的历史教训:落后就要挨打。

  走出国门看世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完成工业革命以后,生产力突飞猛进,科技日新月异,处于电子时代的高度发展阶段,酝酿着向信息时代的迈进。而当时我们中国,还在为解决温饱问题而奋斗,其发展差距如此之大!尤其在农村,农民还是以“一条扁担,一把锄头”为主要生产农具,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原始田园生活,耕种那每人平均三分土地。,农民的文化素质低下。当时处于公社化阶段,人民公社是政社合一的社会组织形态,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集体所有制,生产队是独立核算单位,每个生产必须配备具有初级文化的“三长五员”,尤其要有一名合格的会计员。当时农民中勉强担任会计员却不知道什么是会计科目,不知道如何进行收益分配。更配不好农技员,农事安排凭老农的经验,先进的耕作制度不易接受,病虫害的防治更是缺乏起码的知识,连农药的使用操作规程也不懂,致使在使用极毒农药中发生中毒致死的事故......凡此种种,说明农村急需科学文化。

  要缩小我国与资本主义世界的差距,要摘掉落后的帽子,要使中华民族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必须有一大批有志于振兴中华的、爱国敬业的知识分子,要有自己的高科技人才。于是,一条教育兴国的道路就清晰地摆在我们面前。要振兴中华,必先发展教育。

  教育兴国,谈何容易!都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兴办教育,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还须几代人的努力,要有强大的国民经济基础作支撑,不是一蹴而就的。西方文明,西方科技优势,是在其先进生产力的基础上,经过数百年发展而来的。而我国,国民经济基础薄弱,科技文化基础相对落后,要发展教育,必须另辟蹊径,走自己的发展路子。于是,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新的教育制度--民办教育应运而生了,用当时的话,叫做“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即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并驾齐驱。海滨农业中学就是这种大背景下的产物。

  海滨农中,行政上居海滨公社领导,办学经费由各生产大队统筹,国家仅添补办公经费的不足,叫“民办公助”,业务上归文教局管理,这样,就等于农民自己办学,不需要国家投资。校舍暂用位于乐一村的张氏小宗祠,略经改建修理而成。这样的教室通风条件很差,光线严重不足,室内有落地的柱子遮掩,且低矮潮湿;课凳桌、讲台、办公桌调用小学废弃的破旧桌凳略加修理利用;教学设施、教学设备一无所有,没有图书室、没有实验室、教师仅有一盒粉笔、一本备课本。就这样,国家不花一分钱,一所中学就办起来了。

  一九六五年秋,面向全公社三十个大队(其中农业大队二十六个,渔业大队四个)招收小学应届毕业生七十二名,一个班,其中就有农民子弟,也有渔民子弟。以学校附近的学生为主,也有十多里外的住校生。学期二年,课程设置仿照公办中学而略有变化,课本同公办中学无异。当时教育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农中的学生实行半农半读,除了正常的文化课外,每星期有两个半天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学校办有一个农业实习基地和一个畜牧场。

  简陋的设施,艰苦的环境,并没有影响教学质量,学校照样办得有声有色,深得领导的好评和群众的赞誉。师生对文化课的教学非常主动认真,秩序十分正常。虽然没有教学仪器,不能进行课堂演示实验,只能用粉笔在黑板上划划画画,但理化课,农机课也能完成教学任务;没有教学参考书、资料,教师通过认真备课,也能使学生学得生动,全面掌握知识。尤其会计课,农知课,结合农村实际和生产实践,更使学生知识学以致用。至于音体美技能课,没有设备就就地取材:没有风琴,拉起二胡教唱“毛主席语录歌曲”;没有体育运动器材,购置了一条锄头柄装到屋柱上用作单杠,让学生作引体向上动作......

  农业实习基地有二亩多水田,种植水稻,学生参加劳动,从水稻的谷种下水浸种开始,经过催芽、育秧、扦插、灌水、施肥、除虫至收割,全过程参与种植,感性地掌握水稻栽培技术。对于各季节的农事,对于各种农作物的栽培要领,对于病虫害的防治技术,我们对各生产队都进行咨询活动,使海滨农中成了农业生产的参谋部。

  海滨农中的畜牧场更办得出色,对农民作为家庭主要收入的毛猪养殖进行了指导。畜牧场育有纯良种母猪“虹桥猪”,与纯良种公猪“约克”,通过这两种纯良种交配,能生产适合家庭饲养的,迅速成熟的杂交种南关“约虹”,本地上种猪养殖一年,尚不到二百斤,而“约虹”猪至六到八个月就成熟,能够长到三、四百斤,成本轻,产出大,很受广大农户的喜爱,每到仔猪出栏,总是争着要“约克”公猪配上本地母猪后的杂种猪仔,也比其他猪长得快,弄得公猪配种也很繁忙。负责畜牧场,并经过了专业培训的金益林老师更是指导有方,讲解饲养要领更有一套,经常被农民围着讨教。而他的畜医水平更是了得,病猪经他治疗,从没失手,致使他一下课,就要外出走街串巷,往来于猪舍栏头,尤其他医治耕牛的技术使农民折服。因耕牛是一个生产队的命根子,春耕赶进度更离不开耕牛,而三月的耕牛往往误食过来的苜蓿(俗称草子,是一种作为绿肥的植物)而发生气胀,如不及时抢救,半个小时内便有可能使其毙命。而金老师赶到后,略施药物,经过放气,立即可以转危为安,继续犁田。这个时候的金老师就是他们的神医,财神爷,使农民佩服得五体投地。

  正常的教学秩序只维持了一年多。一九六六年秋,第二届学生刚招进来,便来了“***”的风暴,作为海滨公社最高学府的农业中学立即被挂上了风口浪尖,卷入漩涡之中。不多久,便来了“停课闹革命”、正常的教学秩序被彻底打乱了。而且,高中也停办,中断了继续升学深造的机会。因此,首届海滨农中的学生并未培养成高素质的科技人才,也未完成初中阶段的学业而被迫离开了校门。

  农中出来的学生,因为并未离开农村本土,教学过程又能接触农业实践,尚能保持农民子弟本色。所有出来后,很快被农村接受,立即融入社会,在农业第一线施展出了聪明才智,成了当时农村急需的有用之材、有担任生产队会计员、出纳员、分配员、农技员的;有担任拖拉机手、抽水机手、渔轮轮机手的......在十多年后的gg开放时期,这批学生更游刃有余,成了农村的佼佼者,许多学生创办了企业,走南闯北经营商业。郑进才、张德标等就成了企业的董事长、法人代表;姜振福领导、管理了海滨建筑工程队,承揽工程项目,通过自学进修和实践,获得了工程师职称;张崇生在农村种植业也取得事业的成功,如今经营三百多亩土地,成了农场主,一年向国家贡献粮食数十万公斤,成了农业精英,获得农技师职称;渔民子弟章成进,一直是渔轮船老大,获得了海洋捕捞助理技师职称;王建仁,成了海洋渔轮的轮机长;更有企业家李岩福,他是一家中型企业的董事长、法人。他经营的企业有生产工人五百多人,年产值数十亿元,是一家享有盛名的股份制民办企业。还有一些自学成才,在社会上另有建树的人才,如学生王胜明,成了享有盛名的摄影师,创作了许多国际获奖作品,获得了高级摄影师的职称;民间歌手方德强,自编、自谱曲、自演唱的几首永强山歌,将永强的山水文化推向了温州,唱上了省城杭州,并获得省级奖。同学们各有春秋,得到社会的认可。自教育秩序正常后,部分同学还挤上了恢复招生制度的首班车继续深造,有机会读完高中、中专、大专,成了中、高级知识分子,如学生张文莲就考入了师范学校,后来成了一名教师,通过努力,获得了小学高级教师的职称;还有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中学校长的、更有进入浙江省委组织、担任处级干部的海滨农中毕业生......真是难概全貌。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国民经济迅速好转,经过“***”荡涤的社会秩序逐渐安定,国家发展又步入了正常的快车道,对教育的力度加大。海滨农中,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春天,先后通过下伸教师(当时抽调永强中学公办教师到农中任教)、公派教师、民办教师转正等措施,逐渐转为国家办学的公立中学,去掉了“农”字,改成海滨一中,几经沿革,成就了今日兴永中学的辉煌。

  今日,在伟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指引下。教育兴国、科技强国的中国梦已经变为现实,一个高度文明的科技强国已经屹立大世界的东方。

篇4:校庆感言-母校之恋

  校庆感言:母校之恋

  我是你博大的花园里一方执着的绿地,是你温暖的河流中一只摇曳的白帆,是你坚定的躯干上一树烂漫的红叶,是你浩瀚的天宇中一片纯净的蓝天。---题记

  每一个人都是一道风景,或芬芳空灵或凄清萧瑟;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故事,或恬淡康宁或曲折离奇。我也在演绎着属于自己的故事。

  离开兴永中学刚好十五个年头了,对兴永中学我是有感情的,这种感情在长达三年,九年,抑或更长的岁月里,一点点的沉淀下来,形成一种难以名状的情愫;对兴永中学亦是有很深的记忆的,只是在岁月的转轮里我慢慢将之尘封。可是在这一刻似乎我所有的感情与记忆都开始复苏了。

  我在兴永中学读了“四年本科”,寒窗苦读的时光是那么令人难忘,有许许多多一辈子忘不掉的东西,校园里的天空是那样纯净,校园里的人际关系是那样纯真;我在兴永中学九年醉心任教时亦是那么令人难忘,校园里的故事是那样的精彩,校园里的学生时那样可爱,校园里的老师是那样可尊可敬。

  1990年7月,我从永强中学毕业后在家待业。一年后,兴永中学接纳了我,当了一名代课教师,并担任初二(3)班的班主任。那时代课老师号称“忙代”,学校哪里缺啥科任老师就去哪“堵枪眼”。我期初任教的课程是体育、社会发展简史、地理,也曾教过劳技、音乐等等课程。

  大概是在我进校一个月之后,因杨丽华老师任教三个班级的语文课,工作量很大,提出要放下一个班的语文课。经张国祥老师(张老师是我初三的班主任,原永强区语文大组组长,语文功底深厚,大家都称他为“语文大师”。)推荐我试上语文。学校要求上一节公开课。我永远记得那一课叫《愚公移山》。接到通知后,高兴、顾虑一齐涌上我的心头:高兴的是自己成了老师,有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顾虑的是自己是半路出家,不是科班出身,万一讲不好,在大庭广众之下太丢面子。一方面希望自己大胆站在讲台上,但另一方面老觉得脑子一片空白,连话都说不出口,怎么办才好?于是老是屁颠屁颠地跟在有经验的教师的屁股后,如周善夫、黄光耀、丁荣华、李新平、金上敏等老师,向他们请教。尤其是向张国祥老师讨教。怎么才能使自己站在讲台上不紧张,还能给学生一个好的印像,把课上得生动?许多老师也无私地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恨不得一下子全传给我。早一天晚上,我搬来许多资料,在课本上圈圈点点,写满了蚊头小字,足足准备了五个多钟头。第二天,提前在办公室又练习了N次。

  终于到了该上讲台的时候,西服革履,很有派头。我面对台下几十张充满求知欲望的眼睛,年轻的我不由自主地涨红了脸,早就练熟的一套上课程序全都跑到爪哇国去了。嗫嚅半天,我总算吐出了两个字:“上课!”“起立!”班长张静声音洪亮,吓我一跳。同学们齐刷刷的“老师好”更让我手足无措。

  示意同学们坐下后,几分钟过去了,教室里一片寂静,我低头看着课本,脑海里几乎空白,这时才发现自己的心速在加快,舌头有点僵,腿有点发软。好容易定下心来,我用颤抖的手翻开了课本,竭力让自己狂跳的心慢慢平静下来,先交代了写作背景,一句一句分析翻译,然后带着同学们一段段地朗读课文。我不知道同学们是否看得出我这个年轻老师的紧张心情。我想,他们哪怕是流露出一点点窃笑的意思都会让我的腿更加发软。但是感谢那些淳朴的同学们,他们用一种严肃认真的表情帮助我找到了感觉,我的语言逐渐流畅起来。下课铃响后,同学们给了我热烈的掌声。

  课后,校长祝继尧拍拍我的肩膀说,小伙子上得不错,好好努力!他那坚定的目光充满期待。评课时,想不到我得到了众多教师们的好评,他们从另一个角度肯定了这节课的价值:准备充分,内容详实。原来上课就这样简单?一个高中生也能上好课?我有点沾沾自喜。

  期中考试后,我和同学们一起聊天,说起了我那堂“得意之作”。没料到同学们小心翼翼轻声地对我说,老师,其实那堂课我们什么都听不懂。不过现在,我们很喜欢听你的课。天啊,现在我才读懂校长的目光,明白教师的好评,同学的掌声。

  我知道自己不是科班出身,浅水浅滩易搁船,于是买来大量的教学资料进行自学。清晰记得自己挑灯夜战教材的清苦;清晰记得李新平半夜来电探讨题目的激情;清晰记得语文组同行手把手教我的热心。在众多老师的鼓励与关心下,我茁壮成长,教学质量也逐年提高,也有了一定的小名气。

  我在兴永中学任教九年,连续五年担任初三班主任兼语文老师。那时,学校实行初三分班考试,重新组班,进行奖教。每年中考后,每班都要计算优秀率、及格率和浮动率。我在这三项评比中,每年几乎都是拿三个第一。尤其是在1998届,我担任班主任的学生项胜男问鼎是年的瓯海区中考状元,在全区中考成绩前十名中,我班占了二名。我之所以能走上讲坛,之所以能取得一些成绩,是众多校领导的信任,是同事们的帮助,是学生们的理解。我感谢您们。

  与我同年进校的有张维海、王小敏、杨顺贵、李城、黄美蓉等老师。沈上河、王武、叶金星、杨丽华、潘晓英、方春晓等老师比我早一二年进校;周长滔、孔兴隆、章文波、王景雪等老师比我迟一二年进校;陈南星、王永敏、叶挺钊、张敏、章达夫等老师比我迟三四年进校。

  大伙儿血气方刚,兴趣相投,精诚团结,时常一起吃饭,一起玩乐,给学校增添了不少青春活力。记得是在1993年,在祝继尧校长的倡导下,以李城为首,我们组建了兴永中学篮球队,进行“篮球外交”,借切磋球艺为名,缓解当时外地生涌入而造成邻校的不满情绪。那时,篮球队流行一句话“球打到哪里,酒喝到哪里。球打赢酒也喝赢。”篮球队曾去洞头五中、瞿溪华侨中学、灵昆中学、瓯海中学、永中中学、海滨中学、天河中学、沙城中学、永昌中学等学校切磋过。学校举办过篮球邀请赛、学校教工排球赛,学校文体活动可谓是风生水起。那种拼劲、那种飒爽、那种豪气、那种齐心合力,至今难忘。

  几年后,一些代课教师通过考试纷纷“转正”。由于没文凭,我始终还是一名代课教师。学校实行“三制”改革后,公办教师不断地分配进校,十几个朝夕相处的代课教师离开了学校,只剩下包括我在内的五名代课教师留校继续任教。没文凭真可怕,2000年7月,我也“下课”走人,随后在三所职业高中任教过。在此期间,我参加了四次温州市职教语文说课、优质课评比都获得了三等奖,发表或获奖过大量的教学论文,也曾担任过龙湾区中职语文大组组长。想起这些,“放牛娃”也有些自豪,多亏兴永中学给我展示自我的机会,也得益于兴永中学这块培养人才的沃土和这里浓厚的教学氛围。感谢兴永中学的良师们,让我战胜自我、增强自信、锻炼能力,给我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

  前尘往事成云烟,消散在彼此眼前,总在刹那间还是有一些了解。回忆在兴永中学的这段日子,可真是幸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机会了。我不敢说兴永中学给了我多少学问或是教会了我什么。我不敢说受了兴永中学的洗礼,一个人就会变气息,脱凡胎。我敢说的只是--就我个人说,我的眼是兴永中学叫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兴永中学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兴永中学给我胚胎的。

  五年前,我离开了教师队伍,继续过着自己“漂泊”的生涯。但在工作中,一遇到困难,我就会回忆起第一次上讲台的情景、老师们鼓励的眼光、学生们热烈的掌声,然后坚定地对自己说:“别怕,什么也难不倒我!”

  四年中学生活同梦过,九年光阴如箭,我想兴永风景应无恙,只是人事殊。轻掸风尘,漫凝想,等闲回忆时梦也徘徊,说也零星。但我分明知道,即使人在天涯,兴永中学依旧是我心中一朵永不凋零的花。

篇5:校庆感言:镇中情魂牵梦萦

  校庆感言:魂牵梦萦镇中情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当你真正离开了这里,才发现原来自己和这里是那样密不可分。25年前,我们怀揣着精心编制的梦想来到兴永镇中,从此开始了我们生命中最为灿烂的一段时光。在这里,我们欢笑,我们哭泣,我们拼搏,我们成长。三年留下了太多美好的点滴,期间充满笑声和泪水,我们没有任何的缀饰,没有刻意的煽情,真情毫无保留地显露。镇中的三年是我们追逐梦想的三年,正是在这里,我们从稚嫩走向了成熟。

  我们93届是比较特殊的一届

  我们于1990年入校,1993年毕业,按照惯例称我们这一届为93届。记得初一第一学期,我们是半天学习。当时,学校在盖新的教学大楼,我们初一、初二年级的学生实行二班倒。初二学生在上午上课,我们初一新生则是在下午上课,且全部是文化课学习,活动课取消。下午上课提前,下课延后,每天5节课,周末休息1天。这样的上课时间整整维持了一个学期。第二学期仍在老教堂上课,初二才搬到新的教学大楼。时至今日,那宽阔明亮的教室,那宽松有序的座位,还有那朗朗的读书声,时常在我的脑海中浮现。

  还有,我们班的主课老师都是那年刚刚从大学或高师毕业的。记得我们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是杨丽华,数学老师是王武,英语老师是叶金星等,他们均是新的教师。因为是刚刚分配过来的新教师,与我们年龄相差不大。那时师生关系非常融洽,上课我们尊重老师认真聆听,课后我们师生如同兄弟姐妹,无话不谈,老师常为我们送来心心相印的理解和丝丝入扣的温馨。同时,他们的教学流程大胆创新,备课细致认真,上课层次分明,作业恰到好处,批改规范准确,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热情高涨。若干年后,我也以当一名人民教师为己任,在教育教学岗位上耕耘了六年。

  在镇中,我正式转为*党员

  或许是与镇中有缘吧。大学毕业后,我回到了家乡,来到了兴永职高,成了一名计算机专业教师。当时兴永镇教师的党组织关系挂靠镇教办,没有学校党组织。后来按照上级组织要求,兴永职高与兴永镇中联合组建兴永镇中党支部,因党支部成立会议在镇中召开。时隔7年,我来到了镇中,参观了美丽的校园,见到了昔日的老师,还选举产生了三位镇中的老师为支部委员。

  5月,我的预备党员的预备期满,向镇中党支部提出转正申请。在党员会议上,通过表决,一致同意我转正。在兴永镇中,我正式成为一名*党员。当时,通过的掌声响起,我起立向在座每位老师,包括几位恩师,深深地鞠了一个大大躬。感谢在座的党员老师对我一年来在工作上和思想上的认可,更感谢初中三年母校、老师对我的培育之恩,我将以实际行动回报母校。

  三恩师成同事,我们亦师亦友

  师生有缘,情在延续。我在兴永职高工作六年,三位初中时直接教过我课的恩师,先后成了我的同事。当时,初三语文老师张福田已在学校多年,后来班主任杨丽华、初二地理老师王勤福也来了。再后来,我有幸与福田老师、勤福老师同在一个办公室,时刻聆听恩师的教诲。期间,我们亦师亦友,在备课、教学、教育等方面收获颇多,使我受益匪浅,终身难忘。

  正是他们和职高其它同事在教学、教育方面给予我极大帮助,使我较快地适应了职业高中的教学和对职业学生的教育。他们时时鼓励着我,要我多总结教育经验,多撰写教育论文、教学案例等,多参加计算机优质课、说课等比赛,努力提升自己,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期间,我两次摘取龙湾区中职计算机优质课现场评比一等奖,荣获温州市操作课教学案例一等奖、龙湾区教师网页制作第一名和优秀教科研论文一等奖等,还指导学生制作专题网站获龙湾区一等奖等。

  昨天,兴永中学建校50周年纪念活动办公室董孔辉老师来电,提出要我写一篇回忆文章。我端坐在电脑前,边回忆,边码字,感受着昔日点滴。算了算,我离开教育岗位已有10年,兴永镇中也有12年没有去了。多次乘车经过滨海大道,总是匆匆而过,未能进入昔日的校园,只能远远地观望母校。每每在梦里深情回忆镇中三年美好时光,对母校、对老师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虽身处企业,但我的心总与母校紧紧相连,我的情总与昔日师长同窗相牵。

范文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 电脑版

© 234范文网 234fw.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