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导航

校庆感言-心中的母校

编辑:234范文网2022-09-30

  校庆感言:心中的母校

  母校兴永中学对于我和我们一家人而言是有着特殊意义的,因为我们一家兄弟姐妹四个都毕业于兴永中学,也因为我的父亲退休前曾长期在兴永中学工作。

  母校的意义对我们每个人都很重要却又不尽相同。对于祝校长和我的父亲等老一辈校领导而言,母校兴永中学就是他们的创业史。那时候的他们一边在学校教书,一边在地里务农。一边是求知若渴的学生,一边是春耕秋收的大地。被忙碌的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的他们可以选择平庸,循规蹈矩,默默接受一切。但是他们为了这片土地上的孩子们能有比他们更好的未来,决定奋力一搏,尽他们的努力来改变这一切。他们既是同事,又是好友,几乎天天聚在一起一边激烈争论一边互相依靠扶植。对内,他们狠抓教学质量,鼓励新老教师热情投入教学,大胆创新;对外,他们教育家长摒弃读书无用论,重视教育,为孩子在家里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对上,他们向教育机构争取各种资源,满足学校快速发展的需求;对下,他们鼓励学生好好学习,让每个人都能看到未来的希望。

  很快,兴永中学的教学质量声名鹊起,享誉整个瓯海地区。于是外地的许多学生家长克服种种困难纷纷慕名而来。到了我入学的1992年,因为外地来求学的学生实在太多,我们班最后有93位同学,成了兴永中学历史上的“第一班”。到我们这届毕业的时候,我们也没有辜负老校长们的期望,在瓯海中学两百多人的入学名单上就占了六十多个,从此瓯海中学有了永强班的说法。二十年后,母校五十周年校庆,退休了的老校长和我的父亲他们再一次快乐地为母校忙碌奔波,看着他们过去的事业如今结出了累累硕果,这对他们是莫大的欣慰。

  对于我和我的小伙伴们而言,母校就是我们的成长史。入学的第一天,我第一次骑着自己的新单车沿着再熟悉不过的家乡河边小道骑向了人生的下个篇章。从此这里就是我们接下来三年生活的全部。课堂上,我们肆意翱翔在知识的天空,我们开始知道什么是物理化学,什么是天文历史,什么是人文地理。二十年后,我们仍然记得当年老师们幽默而潇洒的讲解和课堂上发生的各种趣事。课堂外,我们追逐在学校的每个角落,开始接触各式各样的体育运动,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学校旁边的沿河田间小道记录着我们很多人人生的第一次长跑。在这里,我们开始成群结队,呼朋唤友,其中的一些人成了我们一生的好友知己。在这里,我们开始在心中默默关注异性同学,欣赏她们(他们)我们从未欣赏过的一面。

  那时候的母校除了我父亲一辈的老教师外,也有很多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教师。我想对他们而言母校就是他们的工作史。我们“第一班”的班主任周长涛老师就是这么一位。他是我们真正接触的第一个大学生,而且也是母校兴永中学的毕业生。现在想来那时的他刚刚结束自己的学生时代应该是带着一点彷徨和紧张走上讲台的,但对于当时的我们而言,他就是知识的权威,为人的榜样。年轻的周老师除了课堂上教我们语文以外,课余时间更像我们的大哥哥,古今中外,名人历史,神话体育,还有我们向往的大学生活,无不和我们一一分享。

  这一切对于当时的我们都是无比新鲜和激动的。周老师这些年轻教师还会组织篮球比赛,大大活跃了我们当时稍为贫瘠的校园文化。我想我们“第一班”许多同学后来在不同的人生道路上各自小有成就,和周老师们当时积极引导我们各方面的兴趣是很有关系的。等到了初三的时候,我的班主任是当时在语文教学方面已小有名气的李新平老师。相比于年轻周老师的热情奔放,李老师却是干练沉稳的典范。于是到了初三的我们,在经历初一初二的快乐和放纵后有了恰到好处的管束,让我们真正静下心来准备中考。李老师深厚的语文功底来自于他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这不仅帮助我们在中考语文中取得了好成绩,也让我们中的很多人从此喜欢上了文学。

  二十年前,我们三代人在母校相聚,共度了美好的三年,二十年后我们中的许多人已经离开母校,或者说母校已远离我们而去。可是,我们每个人心中都装着一个母校,那里有着我们各自的回忆和感激。

篇2:校庆感言:活到老学到老

  校庆感言:活到老就应该学到老

  值兴永中学五十周年校庆,承校庆组委会约稿,嘱我写一点人生感悟之类的文章。人到晚年,感悟可谓多矣!但感悟最深刻的,我觉得做人要永远记住活到老,学到老的至理名言。

  我的少年时期正赶上***,在中学读了一年半的书,就停课闹革命、搞串联、搞揭批,直至所谓中学毕业,并从此失去了进一步深造的机会。成了“三届生”后,为了生活,只得干一些家庭副业,做一些企业的临时工,但我没有放弃学习。在劳累的工作之余,总是尽力地找机会、挤时间读书,颇有点如饥如渴、废寝忘食的精神。在做家庭副业(卷麻线)同时,我是一边阅读放在大腿上的书籍,一边双手不停的卷麻线。不管严寒酷暑,年复一年,日日如此,其好学精神和耐苦韧性至今仍受街坊邻居的赞许。

  由于喜爱文字写作,在认真工作和学习的同时,也常向校刊、报纸投稿,发表一些“豆腐干”小品文,以充实自己的生活。因此,受当时贫管会推荐,我有幸参加了短期师范培训班,并在此后走上了教师岗位。在当时的海一中(兴永中学)执教一段时间后,又被当时的温州市人民广播站招收维新闻记者,算是拿起了笔杆子了。由于不断学习、长期写作,勤能补拙,确实丰富了知识,提高了文化水平,尽管后来调到了从事经济工作的新的岗位,以前学到的知识同样可以和新的工作融会贯通。无论是大会宣传、工作汇报和处理问题,都和文化基础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学到的东西越多,工作起来越会得心应手,轻松自如,使你感觉到知识的重要。

  使我如今遗憾的是,到了晚年,惰性的产生,疏于学习,荒废岁月,不求进步,而时代的快速发展已将我这个自以为有点文化的人推向了文盲的边缘:看报刊、文章中突然出现一组英文字,不明所以;看网络,什么“喜大普奔”、“萌萌哒”不知所云;玩电脑,经常要请教小学三年级的小孙子。我不由地感叹落伍如此,唯有再次奋进,才能在时代的发展浪潮中,不至于被淘汰。值此总结回顾之时,我更深切地感慨“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深刻感悟做人永远要记住“活到老,学到老”,唯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终生无悔。

  庆兴永中学五十华诞

  ***起风我新生,栉节沐雨蹑蹑行。

  蜗居祠堂强出芽,如今桃李满园馨。

  曾是瓯海县名校,不愧教育线标兵。

  谁言五十知天命,百尺竿头再前进。

篇3:校庆感言:从建兰中学到汝拉的漫漫青春

  校庆感言:从兴永中学到汝拉的漫漫青春

  ****年10月13日,我因参与省培小班化教育骨干教师培训到了杭州。在杭州定居的、现为某建材网络公司总经理的初中同学邵美云盛情邀请携伴西溪汝拉小镇小聚一番。

  汝拉小镇,咋听还以为它是一个镇,而且像国外的小镇,其实它只是个位于西溪湿地慢生活街区的餐厅。我笑称从兴永一个大镇到了省城的一个小镇。到了汝拉,天色已经渐晚了,我们坐在餐桌旁,就着很久以前的牙缸喝着大麦茶,一下子就好像让自己瞬间回到家的感觉,就此打开了记忆之匣。

  自1996年初中毕业后,我们已二十年未遇。相见之时,不胜唏嘘。我们自然而然回忆起了美好的初中时代,想起那“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的幸福时光:初一时因百年未遇的台风影响部分校舍,我们93个同学挤在一个教室上课,坐在拥挤排成五大组十长列的长凳上,却静的出奇,似乎每人都屏气凝神,听着叶金星老师讲解英语语法;初二时,一中二中合并,我们又分成了13个班级。我所在的是(6)班,65人。那时,我们一起排练《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的扇子舞、出黑板报。升国旗后,校长与我们握手;上体育课时,我们一帮女生站在操场上,看男生在一个挂在屋檐下的铁杆做引体向上,故意地高分贝喊:上吊啦!男生集体上吊啦!初三时,我们一起为中考体育考试800米而全级段13个班共七百号同学沿河堤练习长跑的日子,如同风吹稻田的轻盈感觉。我们一致认为,母校--兴永中学对我们的一生成长起了关键性的作用。显然,母校仍一直在我们的心灵深处,独占一角。

  前些日子,王勤福老师跟我说,兴永中学在年底将举办50周年校庆,你给写篇文章吧。我想也没想就应了下来。

  母校兴永中学走过了50年风风雨雨的辉煌历程。在欢度校庆的日子里,我应该拿什么奉献给母校呢?我想,最好的礼物莫过于通过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探索一下兴永中学的办学特点,并为它的更光辉的未来献上一份衷心的祝福。

  在兴永中学的三年更像是在一个道场里跟着师傅在学,从不同的师兄师姐同辈当中获得认知,让我成长。其实任何一段阅历最珍贵的不是教会你什么,而是植下了怎样的动力。因为曾经的那些友谊让你相信人与人的真诚,因为遇到过各个领域的先锋人物让你从不拘泥于书本,因为曾经拥有过如此美好的生活让你绝对不会允许自己的日子在综艺节目与网购外卖中沉沦。

  长大后,我也当上了教师,在教育领域里耕耘,探讨过太多西方的优质教育,当回首自己的初中生活时,才知道自己当年有多么幸运,被选进奥数班、被校长家访、当上升旗手。二十年间,就像当年老师们在我毕业时写在我同学录上的那段话一样,默默地耕耘着自己的日子,与文字为伍。

  无法评估这二十年后的我,现在到底长成了一个怎么样的人。教书三年就在全省小学英语优秀个人报告会上做汇报,教书第四年就获得了第三届全国优秀外语教师荣誉。反正就是我现在这个样子,相信专业的深度决定着教育的高度、为人的大度决定处事的温度。

  我的单位虽然离母校很近,却没像回娘家一样,回校看看老师。我们天南海北地散了,而老师们却还在原地守望。二十年来,老师们悄悄变老,而我的学弟学妹在迅速长大,曾经承载着我们最美青春的校园风景也一点点变得认不出来了。

  在这二十年间,无论走到哪里,只要传来母校的消息,我依然会忍不住努力地跟别人表白自己和她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我很庆幸,自己能在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公正开阔世界观的最佳年龄,待在兴永中学。

  小时候,我的梦想就是上最好的师范,然而我没能去上最好的大学,但是我想说的是,正是我所在的这所最好的中学,教会了我一个真理:世上很多事,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就我记忆所及,兴永中学的老师从不教学生死读书、读死书。他们上课从来不频频翻阅教案或者照本宣科,而是滔滔不绝地激扬文字、说古论今、点拨奥秘,既传授给学生具体知识,又注意讲授它们的来龙去脉及其近代发展。

  在当年,学校已有如此领先的培养观念,使得毕业后的我们在语言认知和国际素养上得以先行一步。最感谢我的老师们,他们用最大的善意小心保护着偏科的我,发挥我的特长,鼓励我的成长,让我有足够的勇气相信自己,走出校门不能给母校丢脸。所以我想说,当一所学校,走出去的大多数学生,都能散发着卓越而独特的气质,带着某种良好的共性和烙印,那么这所学校,一定是值得尊敬的。

篇4:校庆感言:一生难忘的师生情

  校庆感言:一生难忘师生情

  时光荏苒,转眼间,兴永中学我的母校已经走过了风风雨雨的50年历程。

  21年前,那时青葱羞涩的我从小学晋升初中。背着绿色的文书包,怀揣着激动的心情踏进了兴中的大门。学校的一切都是那么新鲜。

  在学校,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两位班主任,张玲娣与王勤福老师。当时初一进的是张玲娣老师的班级。她是我的英语启蒙老师。一位非常优秀的英语老师。清爽干练,更是一位对学生非常负责任的,体贴入微的班主任。

  因为初三要分班,所以张老师就只带我们到初二。初三分班后,我还是非常幸运。英语老师仍旧是张玲娣老师担当,班主任改由王勤福老师担任。他的语文教学给我印象是风趣幽默,寓教于乐。每次上语文课,都会迎来同学们的阵阵笑声。我们都很喜欢上他的课。爱听他的课,更喜欢他的随和与亲切的交流。

  人们总说“师生情,永难忘,不管班主任还是任课老师,对于每一位传道授业,无私奉献的老师,我的心中都充满了感动与怀念。谢谢您们的辛勤的付出。

  最后,祝母校在50周岁之际,生日快乐!

篇5:校庆感言:一路走来

  校庆感言:和兴永中学一路走来

  斗转星移,光阴如箭,我退休归里近十年了。我一生致力于教学,青春年华都在兴永中学度过。我深深地怀念学校,那里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常在我的脑海里浮现,仿佛就在昨天。借学校五十周年校庆之际,略作粗文表达。

  我是1966届高中毕业生。***就像强台风一样猛烈地冲击着整个社会,把我大学梦冲走了,也把我的高中(温勤中)冲成两派。两派都誓死保卫毛主席,但两派矛盾尖锐,斗争激烈,口口声声要文斗不要武斗,但还是发生了肢体冲突,甚至拿枪火拼。为了不卷入两派之争,我毅然选择离开是非之地,回乡务农,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1970年9月是我人生的转折点。兴永中学(原海一中)向农村招收民办教师,还没有经过大学选拔的1966届高中毕业生当然是首选对象。永强中学董楚平、骆寒超两位教师推荐了我。那时我对当老师的念头一点也没有,还异想天开继续圆大学梦,当一名与世无争的科学技术人才。众所周知,那时教师的政治地位低,是臭老九,工资可怜,还经常挨批。社会上常听到没有事做去教书;女儿嫁教师,还不如嫁一个老实种田人,吃饭不用愁。总之教师在别人眼里低人一等。对我来说,不去教书吧,繁重农业体力劳动又吃不消,去集体厂当工人比登天还难。在海一中潘光耀校长再三动员下,我终于走进了学校,走上了一条自己不太愿意走的新路。现在回想起来,这条路走对了,这里要感谢董、骆两位恩师及潘校长。

  海一中原校舍在乐一村一个朝东的张宅小宗,南侧是一个教室,北侧是一个全校教师集体办公室,进去是天井,两侧各有一个教室。天井后面是礼堂,礼堂南侧是一个教室,北侧是一个小食堂,礼堂剩下中间只能放一对乒乓桌了。教室小而简陋,但很整洁。教师十来人,硬牌的老师是永强中学下放来的骆寒超、钭汉钟两位教师。骆老师是我初中的俄语老师,是南京大学中文系的高材生,是诗人艾青的得意门生,对我十分关心。

  潘校长衣着朴素,没有架子,像是“农民”。校班子领导都没有脱产,和老师和睦相处,像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那时***还没有结果,读书无用论还严重影响着社会,但我校的师生却还是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把玩着自己的乐趣。老师的政治、业务学习每周晚上进行一次。各课老师能自觉备好每节课,教好每节课,对学生十分抓紧,经常家访。因此,学生学习风气特备盛。学校没有体育场地,体育老师把体育课安排得井井有条。一年一届的体育运动大会借用兴永一小进行得轰轰烈烈,出现不少体育尖子生。

  1971年学校团支部成立,我担任首届团支书。那时,入团无用论影响较深,但我针对形势,采取一些措施,及时召开各班学生干部上团课,谈入团意义,认真学习团的章程,同时严格控制入团名额,并打破家庭阶级成份,让道德品质好、学习认真、成绩优秀学生优先入团。如兴永张某某,她各方面都很优秀,入团迫切,只是父亲是右派,我破例介绍她入团,并做了支部其他委员工作和上级团工作,使她顺利入团。在同学中造成了良好的影响。这对家庭成份差的学生,有很大的鼓舞作用,学生入团积极性非常高涨,做好人好事多,找支部谈心人多。同时,团支部常带领团员和先进学生(入团对象)在夏收夏种繁忙季节帮助附近村收割稻子,得到群众好评。后来,学校办起了工厂,具体由我负责,我也就离开了团工作。

  随着生源不断增多,学校规模也不断扩大。学校位于兴永六村的新校终于落成,全校师生从乐一小宗简陋的小教室搬进了新校。师生们像放飞的笼中鸟一样在空中快乐地飞翔。

  1976年粉碎“*”后,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彻底结束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社会主流思想,也使学校走上了更健康的发展大道。

  由于学校教学需要,我担任物理(自然)课程教学。为了能上好每一节课,我根据教学大纲,以学为本,认真钻研教材,备好每一节课,重点突出,难点攻破,采取灵活机动方法,激发学生兴趣,不要求学生搞题海战术,只要求学生彻底掌握书本知识进行灵活运用。实验课每人必须动手亲自做,要求学生注意身边及生活中的自然现象。经常开展第二课堂教学,如学“重力”知识后,要求学生写一篇《在没有重力的世界里》小作文,学生很感兴趣。对参加竞赛的学生,要求除了搞透彻书本上重点外,并作适当知识拓宽,适量“充电”,如选初高中衔接的一些题目、全国知名教师或教育家著作与初中有关一些习题进行参考。所以,我教或辅导的学生,在历届中考和各级(校、县区、市)竞赛中都名列前茅。尤其在1994年,学校参加全国应用物理竞赛中获全国、全省、全市不同奖都有,并获温州市团体总分第二名(当时温州实验中学第一名),我个人获温州市优秀指导师奖。学校是一个乡村中学,能获此殊荣不简单。

  1991年,我被任为瓯海县(区)物理(自然)教研会副主任、理事、市物理教研会理事,经常参加省、市、区教研活动,常在暑假期间指导全区优秀学生有关竞赛知识。我担任校理化生教研组组长后,除搞好教学工作以外,还定期举行本组老师开展教研活动,互相听课讲评,指导青年教师上好课。三位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成为县(区)、市教坛新秀,获省市最佳课奖。1997年,教研组被评为温州市先进教研组。

  我和其他教师一样,爱岗敬业,辛辛苦苦耕耘,从不叫苦。因为“秋后”收获总是快乐的。

  我们这一代人由于历史的原因,大部分同学都走过了一条坎坷崎岖的道路,浪费了人生最美好最有用的一段青春。现在我们都老了,回首前尘,我要叮嘱现在在校的同学们的只有一句话:一寸光阴一寸金,要珍惜时间。

范文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 电脑版

© 234范文网 234fw.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