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导航

校庆感言:活到老学到老

编辑:234范文网2022-09-30

  校庆感言:活到老就应该学到老

  值兴永中学五十周年校庆,承校庆组委会约稿,嘱我写一点人生感悟之类的文章。人到晚年,感悟可谓多矣!但感悟最深刻的,我觉得做人要永远记住活到老,学到老的至理名言。

  我的少年时期正赶上***,在中学读了一年半的书,就停课闹革命、搞串联、搞揭批,直至所谓中学毕业,并从此失去了进一步深造的机会。成了“三届生”后,为了生活,只得干一些家庭副业,做一些企业的临时工,但我没有放弃学习。在劳累的工作之余,总是尽力地找机会、挤时间读书,颇有点如饥如渴、废寝忘食的精神。在做家庭副业(卷麻线)同时,我是一边阅读放在大腿上的书籍,一边双手不停的卷麻线。不管严寒酷暑,年复一年,日日如此,其好学精神和耐苦韧性至今仍受街坊邻居的赞许。

  由于喜爱文字写作,在认真工作和学习的同时,也常向校刊、报纸投稿,发表一些“豆腐干”小品文,以充实自己的生活。因此,受当时贫管会推荐,我有幸参加了短期师范培训班,并在此后走上了教师岗位。在当时的海一中(兴永中学)执教一段时间后,又被当时的温州市人民广播站招收维新闻记者,算是拿起了笔杆子了。由于不断学习、长期写作,勤能补拙,确实丰富了知识,提高了文化水平,尽管后来调到了从事经济工作的新的岗位,以前学到的知识同样可以和新的工作融会贯通。无论是大会宣传、工作汇报和处理问题,都和文化基础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学到的东西越多,工作起来越会得心应手,轻松自如,使你感觉到知识的重要。

  使我如今遗憾的是,到了晚年,惰性的产生,疏于学习,荒废岁月,不求进步,而时代的快速发展已将我这个自以为有点文化的人推向了文盲的边缘:看报刊、文章中突然出现一组英文字,不明所以;看网络,什么“喜大普奔”、“萌萌哒”不知所云;玩电脑,经常要请教小学三年级的小孙子。我不由地感叹落伍如此,唯有再次奋进,才能在时代的发展浪潮中,不至于被淘汰。值此总结回顾之时,我更深切地感慨“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深刻感悟做人永远要记住“活到老,学到老”,唯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终生无悔。

  庆兴永中学五十华诞

  ***起风我新生,栉节沐雨蹑蹑行。

  蜗居祠堂强出芽,如今桃李满园馨。

  曾是瓯海县名校,不愧教育线标兵。

  谁言五十知天命,百尺竿头再前进。

篇2:校庆感言:从建兰中学到汝拉的漫漫青春

  校庆感言:从兴永中学到汝拉的漫漫青春

  ****年10月13日,我因参与省培小班化教育骨干教师培训到了杭州。在杭州定居的、现为某建材网络公司总经理的初中同学邵美云盛情邀请携伴西溪汝拉小镇小聚一番。

  汝拉小镇,咋听还以为它是一个镇,而且像国外的小镇,其实它只是个位于西溪湿地慢生活街区的餐厅。我笑称从兴永一个大镇到了省城的一个小镇。到了汝拉,天色已经渐晚了,我们坐在餐桌旁,就着很久以前的牙缸喝着大麦茶,一下子就好像让自己瞬间回到家的感觉,就此打开了记忆之匣。

  自1996年初中毕业后,我们已二十年未遇。相见之时,不胜唏嘘。我们自然而然回忆起了美好的初中时代,想起那“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的幸福时光:初一时因百年未遇的台风影响部分校舍,我们93个同学挤在一个教室上课,坐在拥挤排成五大组十长列的长凳上,却静的出奇,似乎每人都屏气凝神,听着叶金星老师讲解英语语法;初二时,一中二中合并,我们又分成了13个班级。我所在的是(6)班,65人。那时,我们一起排练《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的扇子舞、出黑板报。升国旗后,校长与我们握手;上体育课时,我们一帮女生站在操场上,看男生在一个挂在屋檐下的铁杆做引体向上,故意地高分贝喊:上吊啦!男生集体上吊啦!初三时,我们一起为中考体育考试800米而全级段13个班共七百号同学沿河堤练习长跑的日子,如同风吹稻田的轻盈感觉。我们一致认为,母校--兴永中学对我们的一生成长起了关键性的作用。显然,母校仍一直在我们的心灵深处,独占一角。

  前些日子,王勤福老师跟我说,兴永中学在年底将举办50周年校庆,你给写篇文章吧。我想也没想就应了下来。

  母校兴永中学走过了50年风风雨雨的辉煌历程。在欢度校庆的日子里,我应该拿什么奉献给母校呢?我想,最好的礼物莫过于通过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探索一下兴永中学的办学特点,并为它的更光辉的未来献上一份衷心的祝福。

  在兴永中学的三年更像是在一个道场里跟着师傅在学,从不同的师兄师姐同辈当中获得认知,让我成长。其实任何一段阅历最珍贵的不是教会你什么,而是植下了怎样的动力。因为曾经的那些友谊让你相信人与人的真诚,因为遇到过各个领域的先锋人物让你从不拘泥于书本,因为曾经拥有过如此美好的生活让你绝对不会允许自己的日子在综艺节目与网购外卖中沉沦。

  长大后,我也当上了教师,在教育领域里耕耘,探讨过太多西方的优质教育,当回首自己的初中生活时,才知道自己当年有多么幸运,被选进奥数班、被校长家访、当上升旗手。二十年间,就像当年老师们在我毕业时写在我同学录上的那段话一样,默默地耕耘着自己的日子,与文字为伍。

  无法评估这二十年后的我,现在到底长成了一个怎么样的人。教书三年就在全省小学英语优秀个人报告会上做汇报,教书第四年就获得了第三届全国优秀外语教师荣誉。反正就是我现在这个样子,相信专业的深度决定着教育的高度、为人的大度决定处事的温度。

  我的单位虽然离母校很近,却没像回娘家一样,回校看看老师。我们天南海北地散了,而老师们却还在原地守望。二十年来,老师们悄悄变老,而我的学弟学妹在迅速长大,曾经承载着我们最美青春的校园风景也一点点变得认不出来了。

  在这二十年间,无论走到哪里,只要传来母校的消息,我依然会忍不住努力地跟别人表白自己和她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我很庆幸,自己能在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公正开阔世界观的最佳年龄,待在兴永中学。

  小时候,我的梦想就是上最好的师范,然而我没能去上最好的大学,但是我想说的是,正是我所在的这所最好的中学,教会了我一个真理:世上很多事,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就我记忆所及,兴永中学的老师从不教学生死读书、读死书。他们上课从来不频频翻阅教案或者照本宣科,而是滔滔不绝地激扬文字、说古论今、点拨奥秘,既传授给学生具体知识,又注意讲授它们的来龙去脉及其近代发展。

  在当年,学校已有如此领先的培养观念,使得毕业后的我们在语言认知和国际素养上得以先行一步。最感谢我的老师们,他们用最大的善意小心保护着偏科的我,发挥我的特长,鼓励我的成长,让我有足够的勇气相信自己,走出校门不能给母校丢脸。所以我想说,当一所学校,走出去的大多数学生,都能散发着卓越而独特的气质,带着某种良好的共性和烙印,那么这所学校,一定是值得尊敬的。

篇3:校庆感言:一生难忘的师生情

  校庆感言:一生难忘师生情

  时光荏苒,转眼间,兴永中学我的母校已经走过了风风雨雨的50年历程。

  21年前,那时青葱羞涩的我从小学晋升初中。背着绿色的文书包,怀揣着激动的心情踏进了兴中的大门。学校的一切都是那么新鲜。

  在学校,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两位班主任,张玲娣与王勤福老师。当时初一进的是张玲娣老师的班级。她是我的英语启蒙老师。一位非常优秀的英语老师。清爽干练,更是一位对学生非常负责任的,体贴入微的班主任。

  因为初三要分班,所以张老师就只带我们到初二。初三分班后,我还是非常幸运。英语老师仍旧是张玲娣老师担当,班主任改由王勤福老师担任。他的语文教学给我印象是风趣幽默,寓教于乐。每次上语文课,都会迎来同学们的阵阵笑声。我们都很喜欢上他的课。爱听他的课,更喜欢他的随和与亲切的交流。

  人们总说“师生情,永难忘,不管班主任还是任课老师,对于每一位传道授业,无私奉献的老师,我的心中都充满了感动与怀念。谢谢您们的辛勤的付出。

  最后,祝母校在50周岁之际,生日快乐!

篇4:校庆感言:一路走来

  校庆感言:和兴永中学一路走来

  斗转星移,光阴如箭,我退休归里近十年了。我一生致力于教学,青春年华都在兴永中学度过。我深深地怀念学校,那里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常在我的脑海里浮现,仿佛就在昨天。借学校五十周年校庆之际,略作粗文表达。

  我是1966届高中毕业生。***就像强台风一样猛烈地冲击着整个社会,把我大学梦冲走了,也把我的高中(温勤中)冲成两派。两派都誓死保卫毛主席,但两派矛盾尖锐,斗争激烈,口口声声要文斗不要武斗,但还是发生了肢体冲突,甚至拿枪火拼。为了不卷入两派之争,我毅然选择离开是非之地,回乡务农,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1970年9月是我人生的转折点。兴永中学(原海一中)向农村招收民办教师,还没有经过大学选拔的1966届高中毕业生当然是首选对象。永强中学董楚平、骆寒超两位教师推荐了我。那时我对当老师的念头一点也没有,还异想天开继续圆大学梦,当一名与世无争的科学技术人才。众所周知,那时教师的政治地位低,是臭老九,工资可怜,还经常挨批。社会上常听到没有事做去教书;女儿嫁教师,还不如嫁一个老实种田人,吃饭不用愁。总之教师在别人眼里低人一等。对我来说,不去教书吧,繁重农业体力劳动又吃不消,去集体厂当工人比登天还难。在海一中潘光耀校长再三动员下,我终于走进了学校,走上了一条自己不太愿意走的新路。现在回想起来,这条路走对了,这里要感谢董、骆两位恩师及潘校长。

  海一中原校舍在乐一村一个朝东的张宅小宗,南侧是一个教室,北侧是一个全校教师集体办公室,进去是天井,两侧各有一个教室。天井后面是礼堂,礼堂南侧是一个教室,北侧是一个小食堂,礼堂剩下中间只能放一对乒乓桌了。教室小而简陋,但很整洁。教师十来人,硬牌的老师是永强中学下放来的骆寒超、钭汉钟两位教师。骆老师是我初中的俄语老师,是南京大学中文系的高材生,是诗人艾青的得意门生,对我十分关心。

  潘校长衣着朴素,没有架子,像是“农民”。校班子领导都没有脱产,和老师和睦相处,像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那时***还没有结果,读书无用论还严重影响着社会,但我校的师生却还是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把玩着自己的乐趣。老师的政治、业务学习每周晚上进行一次。各课老师能自觉备好每节课,教好每节课,对学生十分抓紧,经常家访。因此,学生学习风气特备盛。学校没有体育场地,体育老师把体育课安排得井井有条。一年一届的体育运动大会借用兴永一小进行得轰轰烈烈,出现不少体育尖子生。

  1971年学校团支部成立,我担任首届团支书。那时,入团无用论影响较深,但我针对形势,采取一些措施,及时召开各班学生干部上团课,谈入团意义,认真学习团的章程,同时严格控制入团名额,并打破家庭阶级成份,让道德品质好、学习认真、成绩优秀学生优先入团。如兴永张某某,她各方面都很优秀,入团迫切,只是父亲是右派,我破例介绍她入团,并做了支部其他委员工作和上级团工作,使她顺利入团。在同学中造成了良好的影响。这对家庭成份差的学生,有很大的鼓舞作用,学生入团积极性非常高涨,做好人好事多,找支部谈心人多。同时,团支部常带领团员和先进学生(入团对象)在夏收夏种繁忙季节帮助附近村收割稻子,得到群众好评。后来,学校办起了工厂,具体由我负责,我也就离开了团工作。

  随着生源不断增多,学校规模也不断扩大。学校位于兴永六村的新校终于落成,全校师生从乐一小宗简陋的小教室搬进了新校。师生们像放飞的笼中鸟一样在空中快乐地飞翔。

  1976年粉碎“*”后,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彻底结束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社会主流思想,也使学校走上了更健康的发展大道。

  由于学校教学需要,我担任物理(自然)课程教学。为了能上好每一节课,我根据教学大纲,以学为本,认真钻研教材,备好每一节课,重点突出,难点攻破,采取灵活机动方法,激发学生兴趣,不要求学生搞题海战术,只要求学生彻底掌握书本知识进行灵活运用。实验课每人必须动手亲自做,要求学生注意身边及生活中的自然现象。经常开展第二课堂教学,如学“重力”知识后,要求学生写一篇《在没有重力的世界里》小作文,学生很感兴趣。对参加竞赛的学生,要求除了搞透彻书本上重点外,并作适当知识拓宽,适量“充电”,如选初高中衔接的一些题目、全国知名教师或教育家著作与初中有关一些习题进行参考。所以,我教或辅导的学生,在历届中考和各级(校、县区、市)竞赛中都名列前茅。尤其在1994年,学校参加全国应用物理竞赛中获全国、全省、全市不同奖都有,并获温州市团体总分第二名(当时温州实验中学第一名),我个人获温州市优秀指导师奖。学校是一个乡村中学,能获此殊荣不简单。

  1991年,我被任为瓯海县(区)物理(自然)教研会副主任、理事、市物理教研会理事,经常参加省、市、区教研活动,常在暑假期间指导全区优秀学生有关竞赛知识。我担任校理化生教研组组长后,除搞好教学工作以外,还定期举行本组老师开展教研活动,互相听课讲评,指导青年教师上好课。三位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成为县(区)、市教坛新秀,获省市最佳课奖。1997年,教研组被评为温州市先进教研组。

  我和其他教师一样,爱岗敬业,辛辛苦苦耕耘,从不叫苦。因为“秋后”收获总是快乐的。

  我们这一代人由于历史的原因,大部分同学都走过了一条坎坷崎岖的道路,浪费了人生最美好最有用的一段青春。现在我们都老了,回首前尘,我要叮嘱现在在校的同学们的只有一句话:一寸光阴一寸金,要珍惜时间。

篇5:校庆感言:中学的回忆

  校庆感言:兴永中学的回忆

  兴永中学的回忆

  一

  兴永中学求学三年,教了十六年书,一共十九年。

  19***初秋,我升上兴永镇中毕业班初三(5)班,班主任兼语文课是张国清老师,副班主任兼数学课是黄光耀老师。对我而言,黄老师是一个传奇、数学大师,一生感激的恩师。他可以把我这样一个初二升初三数学45分的学生,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居然每次都考到***十分以上,中考数学93分。黄老师常说的一句话很体现科学思维:“解数学题知其然还不够,还要知其所以然。”他的教学令人印象最深的是有时候一节课只出一道题目,然后层层剥笋,分解该题为各个小题目,联系各个知识点一一击破,不断的“知其所以然”,最后又榫铆无间地接合,水到渠成,得出结论,如桶底脱落,令人醍醐灌顶,叹为观止。他布置作业极少,针对性很强,课外作业只有一本薄薄的2.3元购买的练习册,根本没有现在堆叠山高的哈达卷。这只有具备多年教学应试经验的教师才能做到如此了然于心的精确到位。当时,已经考上瓯海中学的好友茂水也告诉我一个学习数学的秘诀:课后回想白天上课的每一个解题细节,做到每一关打通,完成数学教材上的每一道题目,包括最后的思考题。前几年黄老师来馆找过我。虽然三十来年过了,但是我依然满怀感激,以至于语不成章。我们也聊到了黄来仪老师和他编写的物理辅导书。不知道现在的温州教育界还有没有像黄光耀、黄来仪这样的奇才。

  英语课是范源清老师,范老师的教学的特点是善于比较归纳,每次测试校对,他常常抓住一个小知识如at、in、on的用法展开比较归纳,反复讲,让我们抄写在笔记本上。我也反复抄。后来翻笔记本发现,后面的知识点其实与以前是重复的,但是抄了多次,反复印刻,终于牢牢记住了。我也收集每一次英语考试试卷,只要老师批改过的,全部收拢整理次序,红笔圈出订正过的错题,张贴在书房的墙上,时时观看,故此英语成绩突飞猛进。我现在写作论文,也有收集分类归纳学术论着并且制作文件夹的习惯,还有写工作日记,把零散思考片段、论文框架记录备忘。这不能不归功于当年的习惯培养。

  除此外,政治经济常识是曹启昌老师,化学兼音乐是金上敏老师,物理姜玉琴老师,体育项友安老师。我老是找曹老师辩论时事,和姜老师讨论过广义相对论。玉琴老师慈母一般,黄老师温文尔雅,范老师体格强壮激情四溢,金老师又帅又有好嗓音,项老师总是戴一副令人肃然起敬的墨镜。

  我一辈子最有成效最幸福的学习体验大概就是这一年,得到了最精良的教师团队的指导。回想起来,空气中依然是乡村绵绵细雨混合油菜籽、栀子花的温馨。

  二

  1995年,我到兴永中学任教,同年入行有:黄若望(初二同班)、叶挺钊(初三同班)、潘进星(小学同班)、范小泽(高中同班)、王永敏、陈南星、张玉宝、季昌隆(学长)、王朝晖(学长)、何茶娟(高中同班)、王素琴(初中同年)、王朝辉、张维锦、王进弟(高中同班)。此时黄光耀、范源清老师已经调离。其他老师基本都还在,张国清老师任副校长。同事当中还有周长滔(表兄)、王立志(学长)、张敏(学长)、季华清(学长)、王勤福(阿福哥)、孔兴隆(隆哥)、祝旭燕(初中同年),旧时老师同学济济一堂如家人父子,时常结伴吃饭打牌,所以有一种回家的感觉。兴永中学建校30多年以来,祝校长担任了14年的校长,多年兢兢业业地经营,学校逐渐成为近似家族式的教育共同体。老教师之间有着多年的共同奋斗的同志感情,青年教师之间有不少人是同学、朋友、夫妻,新老教师又多半有师生之谊。在校长带领下,教师之间手把手互教互学,而且病老喜丧无不到场。人情味使得学校团结一体,所以校务和教学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无往不利,这也是学校多年教学成绩稳居前茅的一个重要因素。2000年,祝校长在学校举行退休宴,三十席犹嫌不足,宴席过半,还有不少旧学生在路上赶来。或许这也意味着一个传统的结束。

  同年,兴永二中与兴永一中合并,统称兴永中学。原二中设为分部,由张国祥、曹进锋老师负责。初时我在本部任教自然课,和黄美蓉搭班,初一(13)班,另与冯小梅(永中镇沧头下人)搭班初一(7)班。中间代张谦课教过几节语文课,后来由张雪梅上。曾经与季华清、郭晓红搭过班,后来学校废止了副班制,也就记不起具体上过哪些班了。

  此时本部教学楼东向旧教学楼已经拆了,新起了一幢(1994年)南北向四层教学楼,原先“海一中”四合院封闭式的格局打破了。我的第一个办公室恰好是1987年入学读初一(3)班的教室,出办公室左手边角落里便是初一(7)班,其上二楼是当年我就读的初三(5)班。这两个教室白日点灯犹嫌暗黑,北侧窗外为巷弄,有野树二株,似为柿子、苦栎。二树曾经伴我苦读一年,而今愈发葱郁清凉。舍妹入学读初一(6)班,恰好在7班隔壁,班主任陈秀珍老师。

  该年秋天,学校操办了建校30周年的校庆。

  1996年,我去分部(原兴永二中)一年。分部在大塘村沙田,与永民村隔一条水沟,操场往东隔一条机耕路即是稻田。分部距家不远,所以平时走路往返。

  1997年至1999年,我负责管理本部图书室兼美术课。周末和王文国分别为学校辅导初二初一学生的写作,出过两本学生作文选。2000年在张国清校长的支持下,负责办了一份《三月》的校报,和郭晓红、王文国、方春英等语文老师合作办“百里挑一”作文竞赛,直到郭晓红老师调去实验中学而停歇。郭老师把我们的这一套在实验中学继续付诸实践,也办了一份刊物。这是后话。

  1997年暑假,为了应付区督导达标,重新编理了学校图书,新购置了一批。其余大部分时间,我呆在原初三(5)班转弯角大约10平米昏暗的图书室里看书听音乐,视力大降。不过那时翻看了一些学校多年累积的社科书籍,也集中时间看完了李泽厚的集子6册,特别是关于美学理论的内容,见识了美学、心理学、历史学、伦理学、哲学,训练了逻辑思维,影响很大。为后来从事文史工作奠定方向。图书管理员的三年,也是我重新进修的三年。至今感激母校的培养,感激祝校长、前辈老师的容纳和照顾。

  2000年,永中、永昌、兴永三镇合并为永中镇。教育三制改革。祝校长调任教办。张国清副校长竞争上岗任职校长,其后力促创建“市级示范学校”。我任教历史与社会课兼职校长办公室的“市级示范学校”创建报告的撰写。当时瓯海教育局一位前辈还辅导过我如何写公文。我做了半年秘书工作,因暑假违规办班被处分离职。不过,于公文写作至今受益。毕业之后,我在学校教过自然科学、语文、美术、劳技、历史与社会课,编过图书,辅导过作文,写过公文,办过报,零零碎碎,现在都成为我的工作经验,人生财富。有些人一辈子顺风顺水,另当别论,但是对于多数人而言,做一些杂事,多一些经历,未必是坏事,就看你能不能换个角度去思考、运用人生的际遇。这是道家“虚无为本,因循为用”、庄子“安时处顺”的意思。

  20**年8月,行政区域调整,原属瓯海区的永中镇(包括兴永)划归龙湾区管辖。****年,张国清校长调任,副校长叶林忠升任校长。****年,叶校长调任,王奎杰校长来任。****年,王校长调任,王凌巧校长来任。

  ****年,我接手了《项乔集》的校注。在农村做学问,好处是淡泊宁静,不利处是孤陋寡闻、信息闭塞。除了上课,我一般就是在人来人往的大办公室和古人对话,其中的“孤独的狂欢”大概没有第二人可以理会得。闲暇时,就到操场上走几圈,有时拉好友若望一起去,有时自己坐树下看书,有时候驱车到六村横河那里晒太阳。1990年代末开始,经由学校领导多方争取,有关部门慷慨解囊,学校绿化大增,入门绿意盎然,香樟垂柳、假山荷池,新教学楼墙壁上布满爬山虎,东向北向均有篮球场,过篮球场东向是大操场,也是当时龙湾区最好的一个覆盖草皮的足球场。春气发舒时节,从东海浮出云端的大太阳,无遮拦地铺满草地,四围蛙声一片,花枝招展,令人心情舒畅。

  ****年,龙湾博物馆馆长吴明哲先生托信议调工作,不果。同年秋,去永昌中学支教一年。****年之后,参与龙湾区文联编撰《魏巍大家》等书。****年冬,温州博物馆金柏东馆长托信议调工作。****年秋,借调龙湾区文联负责“首届明代温州学术研讨会”学术联系和编辑工作半年。****年上半年返校,暑夏,得诸师友协助,调往温州博物馆,供职学术部。

  三

  我的专业是历史教育,20**年之后,逐渐集中任教历史与社会。中学历史与社会与思品课的教师同为一组,统称社会组。同组曾经有章达夫(组长)、王景雪(组长)、王志学(组长)、孔艳艳(组长)、孙兰芬、项友安、姜成昭、张爱翔、章文波、沈筱芬、夏咏红、潘松青、王志泽、王武(工会主席)。可能还有其他老师临时加入过本组,不能一一确记。

  1990年代的温州市的中学历史教材主要采用浙江教育版的《历史》,教材为封塑32开本,硬梆梆的。内容框架以时间为纵向轴,分为政治史、军事史、社会变革史、文化史几个团块,主轴还是强调革命史,延续政治宣传的调子。2000年之后,采用了人民教育版的《历史与社会》,封塑16开本,纸张柔软,手感更好。但是,对于学生而言,并不意味着有更好的成绩。因为温州市的历史与社会科、思品二卷合一采取开卷考,本来是教育改革的进步,但是学生常常误读了教改,加之总分值为100分,反而有些忽视,成绩一向不理想,教师教学也吃力。到了高中阶段,又采取闭卷考,所以对于学生颇有不适感。

范文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 电脑版

© 234范文网 234fw.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