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导航

校庆感言:一路走来

编辑:234范文网2022-09-30

  校庆感言:和兴永中学一路走来

  斗转星移,光阴如箭,我退休归里近十年了。我一生致力于教学,青春年华都在兴永中学度过。我深深地怀念学校,那里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常在我的脑海里浮现,仿佛就在昨天。借学校五十周年校庆之际,略作粗文表达。

  我是1966届高中毕业生。***就像强台风一样猛烈地冲击着整个社会,把我大学梦冲走了,也把我的高中(温勤中)冲成两派。两派都誓死保卫毛主席,但两派矛盾尖锐,斗争激烈,口口声声要文斗不要武斗,但还是发生了肢体冲突,甚至拿枪火拼。为了不卷入两派之争,我毅然选择离开是非之地,回乡务农,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1970年9月是我人生的转折点。兴永中学(原海一中)向农村招收民办教师,还没有经过大学选拔的1966届高中毕业生当然是首选对象。永强中学董楚平、骆寒超两位教师推荐了我。那时我对当老师的念头一点也没有,还异想天开继续圆大学梦,当一名与世无争的科学技术人才。众所周知,那时教师的政治地位低,是臭老九,工资可怜,还经常挨批。社会上常听到没有事做去教书;女儿嫁教师,还不如嫁一个老实种田人,吃饭不用愁。总之教师在别人眼里低人一等。对我来说,不去教书吧,繁重农业体力劳动又吃不消,去集体厂当工人比登天还难。在海一中潘光耀校长再三动员下,我终于走进了学校,走上了一条自己不太愿意走的新路。现在回想起来,这条路走对了,这里要感谢董、骆两位恩师及潘校长。

  海一中原校舍在乐一村一个朝东的张宅小宗,南侧是一个教室,北侧是一个全校教师集体办公室,进去是天井,两侧各有一个教室。天井后面是礼堂,礼堂南侧是一个教室,北侧是一个小食堂,礼堂剩下中间只能放一对乒乓桌了。教室小而简陋,但很整洁。教师十来人,硬牌的老师是永强中学下放来的骆寒超、钭汉钟两位教师。骆老师是我初中的俄语老师,是南京大学中文系的高材生,是诗人艾青的得意门生,对我十分关心。

  潘校长衣着朴素,没有架子,像是“农民”。校班子领导都没有脱产,和老师和睦相处,像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那时***还没有结果,读书无用论还严重影响着社会,但我校的师生却还是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把玩着自己的乐趣。老师的政治、业务学习每周晚上进行一次。各课老师能自觉备好每节课,教好每节课,对学生十分抓紧,经常家访。因此,学生学习风气特备盛。学校没有体育场地,体育老师把体育课安排得井井有条。一年一届的体育运动大会借用兴永一小进行得轰轰烈烈,出现不少体育尖子生。

  1971年学校团支部成立,我担任首届团支书。那时,入团无用论影响较深,但我针对形势,采取一些措施,及时召开各班学生干部上团课,谈入团意义,认真学习团的章程,同时严格控制入团名额,并打破家庭阶级成份,让道德品质好、学习认真、成绩优秀学生优先入团。如兴永张某某,她各方面都很优秀,入团迫切,只是父亲是右派,我破例介绍她入团,并做了支部其他委员工作和上级团工作,使她顺利入团。在同学中造成了良好的影响。这对家庭成份差的学生,有很大的鼓舞作用,学生入团积极性非常高涨,做好人好事多,找支部谈心人多。同时,团支部常带领团员和先进学生(入团对象)在夏收夏种繁忙季节帮助附近村收割稻子,得到群众好评。后来,学校办起了工厂,具体由我负责,我也就离开了团工作。

  随着生源不断增多,学校规模也不断扩大。学校位于兴永六村的新校终于落成,全校师生从乐一小宗简陋的小教室搬进了新校。师生们像放飞的笼中鸟一样在空中快乐地飞翔。

  1976年粉碎“*”后,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彻底结束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社会主流思想,也使学校走上了更健康的发展大道。

  由于学校教学需要,我担任物理(自然)课程教学。为了能上好每一节课,我根据教学大纲,以学为本,认真钻研教材,备好每一节课,重点突出,难点攻破,采取灵活机动方法,激发学生兴趣,不要求学生搞题海战术,只要求学生彻底掌握书本知识进行灵活运用。实验课每人必须动手亲自做,要求学生注意身边及生活中的自然现象。经常开展第二课堂教学,如学“重力”知识后,要求学生写一篇《在没有重力的世界里》小作文,学生很感兴趣。对参加竞赛的学生,要求除了搞透彻书本上重点外,并作适当知识拓宽,适量“充电”,如选初高中衔接的一些题目、全国知名教师或教育家著作与初中有关一些习题进行参考。所以,我教或辅导的学生,在历届中考和各级(校、县区、市)竞赛中都名列前茅。尤其在1994年,学校参加全国应用物理竞赛中获全国、全省、全市不同奖都有,并获温州市团体总分第二名(当时温州实验中学第一名),我个人获温州市优秀指导师奖。学校是一个乡村中学,能获此殊荣不简单。

  1991年,我被任为瓯海县(区)物理(自然)教研会副主任、理事、市物理教研会理事,经常参加省、市、区教研活动,常在暑假期间指导全区优秀学生有关竞赛知识。我担任校理化生教研组组长后,除搞好教学工作以外,还定期举行本组老师开展教研活动,互相听课讲评,指导青年教师上好课。三位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成为县(区)、市教坛新秀,获省市最佳课奖。1997年,教研组被评为温州市先进教研组。

  我和其他教师一样,爱岗敬业,辛辛苦苦耕耘,从不叫苦。因为“秋后”收获总是快乐的。

  我们这一代人由于历史的原因,大部分同学都走过了一条坎坷崎岖的道路,浪费了人生最美好最有用的一段青春。现在我们都老了,回首前尘,我要叮嘱现在在校的同学们的只有一句话:一寸光阴一寸金,要珍惜时间。

篇2:校庆感言:中学的回忆

  校庆感言:兴永中学的回忆

  兴永中学的回忆

  一

  兴永中学求学三年,教了十六年书,一共十九年。

  19***初秋,我升上兴永镇中毕业班初三(5)班,班主任兼语文课是张国清老师,副班主任兼数学课是黄光耀老师。对我而言,黄老师是一个传奇、数学大师,一生感激的恩师。他可以把我这样一个初二升初三数学45分的学生,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居然每次都考到***十分以上,中考数学93分。黄老师常说的一句话很体现科学思维:“解数学题知其然还不够,还要知其所以然。”他的教学令人印象最深的是有时候一节课只出一道题目,然后层层剥笋,分解该题为各个小题目,联系各个知识点一一击破,不断的“知其所以然”,最后又榫铆无间地接合,水到渠成,得出结论,如桶底脱落,令人醍醐灌顶,叹为观止。他布置作业极少,针对性很强,课外作业只有一本薄薄的2.3元购买的练习册,根本没有现在堆叠山高的哈达卷。这只有具备多年教学应试经验的教师才能做到如此了然于心的精确到位。当时,已经考上瓯海中学的好友茂水也告诉我一个学习数学的秘诀:课后回想白天上课的每一个解题细节,做到每一关打通,完成数学教材上的每一道题目,包括最后的思考题。前几年黄老师来馆找过我。虽然三十来年过了,但是我依然满怀感激,以至于语不成章。我们也聊到了黄来仪老师和他编写的物理辅导书。不知道现在的温州教育界还有没有像黄光耀、黄来仪这样的奇才。

  英语课是范源清老师,范老师的教学的特点是善于比较归纳,每次测试校对,他常常抓住一个小知识如at、in、on的用法展开比较归纳,反复讲,让我们抄写在笔记本上。我也反复抄。后来翻笔记本发现,后面的知识点其实与以前是重复的,但是抄了多次,反复印刻,终于牢牢记住了。我也收集每一次英语考试试卷,只要老师批改过的,全部收拢整理次序,红笔圈出订正过的错题,张贴在书房的墙上,时时观看,故此英语成绩突飞猛进。我现在写作论文,也有收集分类归纳学术论着并且制作文件夹的习惯,还有写工作日记,把零散思考片段、论文框架记录备忘。这不能不归功于当年的习惯培养。

  除此外,政治经济常识是曹启昌老师,化学兼音乐是金上敏老师,物理姜玉琴老师,体育项友安老师。我老是找曹老师辩论时事,和姜老师讨论过广义相对论。玉琴老师慈母一般,黄老师温文尔雅,范老师体格强壮激情四溢,金老师又帅又有好嗓音,项老师总是戴一副令人肃然起敬的墨镜。

  我一辈子最有成效最幸福的学习体验大概就是这一年,得到了最精良的教师团队的指导。回想起来,空气中依然是乡村绵绵细雨混合油菜籽、栀子花的温馨。

  二

  1995年,我到兴永中学任教,同年入行有:黄若望(初二同班)、叶挺钊(初三同班)、潘进星(小学同班)、范小泽(高中同班)、王永敏、陈南星、张玉宝、季昌隆(学长)、王朝晖(学长)、何茶娟(高中同班)、王素琴(初中同年)、王朝辉、张维锦、王进弟(高中同班)。此时黄光耀、范源清老师已经调离。其他老师基本都还在,张国清老师任副校长。同事当中还有周长滔(表兄)、王立志(学长)、张敏(学长)、季华清(学长)、王勤福(阿福哥)、孔兴隆(隆哥)、祝旭燕(初中同年),旧时老师同学济济一堂如家人父子,时常结伴吃饭打牌,所以有一种回家的感觉。兴永中学建校30多年以来,祝校长担任了14年的校长,多年兢兢业业地经营,学校逐渐成为近似家族式的教育共同体。老教师之间有着多年的共同奋斗的同志感情,青年教师之间有不少人是同学、朋友、夫妻,新老教师又多半有师生之谊。在校长带领下,教师之间手把手互教互学,而且病老喜丧无不到场。人情味使得学校团结一体,所以校务和教学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无往不利,这也是学校多年教学成绩稳居前茅的一个重要因素。2000年,祝校长在学校举行退休宴,三十席犹嫌不足,宴席过半,还有不少旧学生在路上赶来。或许这也意味着一个传统的结束。

  同年,兴永二中与兴永一中合并,统称兴永中学。原二中设为分部,由张国祥、曹进锋老师负责。初时我在本部任教自然课,和黄美蓉搭班,初一(13)班,另与冯小梅(永中镇沧头下人)搭班初一(7)班。中间代张谦课教过几节语文课,后来由张雪梅上。曾经与季华清、郭晓红搭过班,后来学校废止了副班制,也就记不起具体上过哪些班了。

  此时本部教学楼东向旧教学楼已经拆了,新起了一幢(1994年)南北向四层教学楼,原先“海一中”四合院封闭式的格局打破了。我的第一个办公室恰好是1987年入学读初一(3)班的教室,出办公室左手边角落里便是初一(7)班,其上二楼是当年我就读的初三(5)班。这两个教室白日点灯犹嫌暗黑,北侧窗外为巷弄,有野树二株,似为柿子、苦栎。二树曾经伴我苦读一年,而今愈发葱郁清凉。舍妹入学读初一(6)班,恰好在7班隔壁,班主任陈秀珍老师。

  该年秋天,学校操办了建校30周年的校庆。

  1996年,我去分部(原兴永二中)一年。分部在大塘村沙田,与永民村隔一条水沟,操场往东隔一条机耕路即是稻田。分部距家不远,所以平时走路往返。

  1997年至1999年,我负责管理本部图书室兼美术课。周末和王文国分别为学校辅导初二初一学生的写作,出过两本学生作文选。2000年在张国清校长的支持下,负责办了一份《三月》的校报,和郭晓红、王文国、方春英等语文老师合作办“百里挑一”作文竞赛,直到郭晓红老师调去实验中学而停歇。郭老师把我们的这一套在实验中学继续付诸实践,也办了一份刊物。这是后话。

  1997年暑假,为了应付区督导达标,重新编理了学校图书,新购置了一批。其余大部分时间,我呆在原初三(5)班转弯角大约10平米昏暗的图书室里看书听音乐,视力大降。不过那时翻看了一些学校多年累积的社科书籍,也集中时间看完了李泽厚的集子6册,特别是关于美学理论的内容,见识了美学、心理学、历史学、伦理学、哲学,训练了逻辑思维,影响很大。为后来从事文史工作奠定方向。图书管理员的三年,也是我重新进修的三年。至今感激母校的培养,感激祝校长、前辈老师的容纳和照顾。

  2000年,永中、永昌、兴永三镇合并为永中镇。教育三制改革。祝校长调任教办。张国清副校长竞争上岗任职校长,其后力促创建“市级示范学校”。我任教历史与社会课兼职校长办公室的“市级示范学校”创建报告的撰写。当时瓯海教育局一位前辈还辅导过我如何写公文。我做了半年秘书工作,因暑假违规办班被处分离职。不过,于公文写作至今受益。毕业之后,我在学校教过自然科学、语文、美术、劳技、历史与社会课,编过图书,辅导过作文,写过公文,办过报,零零碎碎,现在都成为我的工作经验,人生财富。有些人一辈子顺风顺水,另当别论,但是对于多数人而言,做一些杂事,多一些经历,未必是坏事,就看你能不能换个角度去思考、运用人生的际遇。这是道家“虚无为本,因循为用”、庄子“安时处顺”的意思。

  20**年8月,行政区域调整,原属瓯海区的永中镇(包括兴永)划归龙湾区管辖。****年,张国清校长调任,副校长叶林忠升任校长。****年,叶校长调任,王奎杰校长来任。****年,王校长调任,王凌巧校长来任。

  ****年,我接手了《项乔集》的校注。在农村做学问,好处是淡泊宁静,不利处是孤陋寡闻、信息闭塞。除了上课,我一般就是在人来人往的大办公室和古人对话,其中的“孤独的狂欢”大概没有第二人可以理会得。闲暇时,就到操场上走几圈,有时拉好友若望一起去,有时自己坐树下看书,有时候驱车到六村横河那里晒太阳。1990年代末开始,经由学校领导多方争取,有关部门慷慨解囊,学校绿化大增,入门绿意盎然,香樟垂柳、假山荷池,新教学楼墙壁上布满爬山虎,东向北向均有篮球场,过篮球场东向是大操场,也是当时龙湾区最好的一个覆盖草皮的足球场。春气发舒时节,从东海浮出云端的大太阳,无遮拦地铺满草地,四围蛙声一片,花枝招展,令人心情舒畅。

  ****年,龙湾博物馆馆长吴明哲先生托信议调工作,不果。同年秋,去永昌中学支教一年。****年之后,参与龙湾区文联编撰《魏巍大家》等书。****年冬,温州博物馆金柏东馆长托信议调工作。****年秋,借调龙湾区文联负责“首届明代温州学术研讨会”学术联系和编辑工作半年。****年上半年返校,暑夏,得诸师友协助,调往温州博物馆,供职学术部。

  三

  我的专业是历史教育,20**年之后,逐渐集中任教历史与社会。中学历史与社会与思品课的教师同为一组,统称社会组。同组曾经有章达夫(组长)、王景雪(组长)、王志学(组长)、孔艳艳(组长)、孙兰芬、项友安、姜成昭、张爱翔、章文波、沈筱芬、夏咏红、潘松青、王志泽、王武(工会主席)。可能还有其他老师临时加入过本组,不能一一确记。

  1990年代的温州市的中学历史教材主要采用浙江教育版的《历史》,教材为封塑32开本,硬梆梆的。内容框架以时间为纵向轴,分为政治史、军事史、社会变革史、文化史几个团块,主轴还是强调革命史,延续政治宣传的调子。2000年之后,采用了人民教育版的《历史与社会》,封塑16开本,纸张柔软,手感更好。但是,对于学生而言,并不意味着有更好的成绩。因为温州市的历史与社会科、思品二卷合一采取开卷考,本来是教育改革的进步,但是学生常常误读了教改,加之总分值为100分,反而有些忽视,成绩一向不理想,教师教学也吃力。到了高中阶段,又采取闭卷考,所以对于学生颇有不适感。

篇3:校庆感言:建兰永远的回忆

  校庆感言:兴永二中永远的回忆

  时光荏苒,岁月静好,不经意间,兴永中学已经50华诞,我离开母校兴永二中也已经22年了。坐在书房里,看着昔日的照片,我仿佛一下子回到了那青葱的岁月,回到了那个谱写出自己走向成熟的小调的地方。闲暇静思时,总会想起母校的老师;同学聚会时,总会说起母校的往事;走进梦乡时,脑海总会活跃着那一群活泼的少年......无论岁月如何流逝,记忆不曾抹灭。

  在母校读书的时间,犹如流星划过天空,但对我们来说,初中三年的读书生涯,那是一段艰辛而又美好的回忆。

  记忆中的兴永二中十分简陋而朴实,没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和完善的教学设施,没有操场。学校只有2幢房子,只能容纳12班学生就读。一幢是白色的三层房子,另一幢是绿色的两层房子。两幢房子中间还有一段破围墙,反而成为同学们冬天晒太阳聊天的好去处。那时的母校坐落于永民村下沙田,农舍与庄稼地之间,没有如今城市的喧嚣,简陋的校舍里是和我一样有着青春憧憬和梦想的同学们。

  学校没有食堂。像我家住五溪沙的同学,每天都要骑四趟自行车,行程至少在10公里以上。每到冬天刮风下雨,我们到达学校或回到家,手脚冻僵,脸如刀割般麻木。读点书,经常要接受老天爷对我们的考验,甚是艰辛。

  记忆中的老师们富有爱心。他们用自己全部的知识、爱心与责任呵护我们成长。刚建校时,学校基建项目多,比较乱,时常有社会青年校外骚扰。潘庆明校长到校后,学校进来了一批年轻的教师,带来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校风明显转好。由于当时经济还不是很发达,教育商业化氛围不是很浓,老师们勤劳纯朴,经常组织课间免费辅导讲课,因材施教。这种亦师亦友的境界,是何等的恩情。

  记忆中的同学们善良而单纯。那时候,男孩子基本上穿着白色的确良衬衫,女孩子基本上穿着鲜艳大红的衣服,头戴一顶大红花。老师安排座位时,一排女生、间隔一排男生,错落有致,构成一幅完美的红白相间的写意画。那时总觉得天总是很蓝,心就像小鸟一样快乐。当时正逢流行音乐卡拉OK,香港“四大天王”明星的话题成为课间“主角”,郑智化的“水手”小调响彻校园,生活简单而充实。同学之间没有利害关系,到处都是互助的友情,都是困难时的鼓励,都是学习竞争时的奋发向上的拼劲。

  三年学习中,兴永二中教会了我们许多,让我们学会了许多做人的道理,赋予我们积极向上的精神,开启了我们人生发展的航标。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兴永二中与兴永一中合并,统称兴永中学。而兴永二中校址变成了工厂,成了我们永远的回忆。

  回忆在兴永二中的那段求学历程,弥足珍贵。22年前,我们很自豪,在您的怀里,洒下了汗,洒下了泪;我们很幸运,因您的无私,得到了爱的滋养,得到了知识的灌溉。今天,我们都已到不惑的年龄,在秋天里回忆春天,我们的心里充满感激。亲爱的母校,祝您永远青春激荡,永远生机勃勃!

  兴永强,则教育强;教育盛,则兴永盛。今年,恰逢兴永中学建校50周年华诞。50年的积淀是一笔丰厚的财富;50年的智慧是一道亮丽的风景;50年的奋斗是永远不变的历史。穿越50年,经历的是岁月洗礼;穿越50年,刻下的是努力开拓;穿越50年,留下的是累累硕果。

  作为一个学校,50年并不悠久,它像一个年轻人,前进的过程中充满着活力和激情,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动力发展着。让我们共同祝愿兴永中学的明天更加灿烂辉煌,桃李满天下。

篇4:校庆感言:三千多里长的缘分

  校庆感言:与您的缘分三千多里长

  “含东海之神韵,富罗山之气质”就是我的母校--兴永中学。值您华诞50年之际,回首细数与您的缘分,若一日算行一里路,与您的缘分竟有三千多里长。少年在您怀抱求学遇良师徜徉学海欢乐无限,青年受您感召求职遇益友泛舟教海梦想起航。记忆中有您,人生才得以丰润,岁月溢满诗情。

  求学“海一中”

  我于1981年9月初次踏入“海一中”的大门,就被您那气派的操场震撼了!因为我来自那个祠堂改建的小学--大塘小学,如一个井底之蛙初见天地之大般,课间就与同学跑遍操场的角角落落,这个粗粗的白柱顶上有块大板板上有个圈圈的是什么啊?同学说:“那是篮球架。”那个长方形的里面都是沙的是做什么用的啊?同学告诉我:“沙坑,跳远用的。”小操场四周绿色的植物是什么啊?同学说:“那叫冬青。”睁大好奇的眼睛,开始了在您的怀抱求学的1000多个日子。

  当陈宝迪校长那中气十足的金石之声在操场的司令台上荡漾开来时,我才知道您业已成为温州闻名的“海一中”,我们入校的那一年,我们“海一中”出来了一位全市中考状元--陈南华。那时期中期末每班每科最高分学校都会红榜公布,每学期三好学生陈校长都会亲口表扬,为使自己的名字能在红榜上出现,能让校长表扬一遍,我在暗暗努力。现在想来,那时候我们陈宝迪校长的管理理念已是十分科学先进,让学生产生竞争意识,获得成功感,从而自觉进取。对陈宝迪校长的记忆,还有一个深刻的镜头:一场暴雨后,校门到行政楼门口的石头路被淹没,水深及膝,我们高兴地“趟水过河”,还有男同学故意将水花弄大,不知谁叫了一声:“校长在那!”原来陈校长早已卷着裤腿、赤着脚站在“彼岸”迎接我们,那些男同学趟水的声音瞬间小了许多,“校长”的威望由此可见一斑。

  “海一中”求学期间,许多老师的德才在我心底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张国清老师作文讲评课,时时表扬学生的创意表达令我难忘;祝继尧老师教函数时,拿来铁架台,用白纱线比来比去让学生直观认识抽象的函数令我记忆深刻;潘国琪校长教化学让我们用永强话背化学元素:“+1钾钠银氢,+2钙镁钡锌...”至今朗朗上口;张积林老师对变阻器的详细讲解至今历历在目;张国祥老师用标准的男中音读我毕业考作文时,我那小心脏蹦蹦跳着的激动犹如昨天;初三时班主任王华萍老师教几何,让我这样的数学白痴也能考出永强第一的几何分数。

  三生有幸,让我遇见王华萍老师!那时王华萍老师虽只比我们大三四岁的样子,小小的个子,白皙的皮肤,一副黑框眼镜,文静中带有高雅的书生气质深深地吸引着我们的注意力,即使是最调皮的男生,在她的数学课上也能安心听讲。每到考试,我的数学作业本中总会出现她字迹娟秀的字条:“期中考到了,你准备好了吗?”“你有进步,继续努力!”这样的字条,对一个内向的女孩的鼓励胜过千言万语。可以说王华萍老师是我人生梦想的引路人,听她上数学课时,我就常常这样梦想着:如果有一天,我也能像王老师一样给学生上课,那该多好啊!梦想成真当了老师后,王华萍老师就成我师德的楷模,做老师就该是这个样子!敬业爱生无私奉献!

  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各位老师的异彩纷呈的个性化授课,至真知性的人格潜移默化,才有我学业上的点滴进步。求学“海一中”的1000多个日子,这1000多里路走得踏踏实实,一步一脚印,一日一烙印,烙下勤勉习惯,烙下正直观念,让我一辈子受用不尽。

  从教“兴永二中”

  88年兴永二中应“九年制义务教育”需要应运而生,90年我从温师院毕业,被分配到您的分校--兴永二中从教。开启与您1800多个日子里的1800多里长的缘分。

  也许是因为这里的校长曹进峰老师和后来的校长潘庆明老师张国清老师等等老师都是原来“海一中”的老师,所以倍感亲切,以百倍的热情在益友们的相助下泛舟教海学做人师,每天快乐地书写着初入教海的喜悦和收获。

  “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兴永二中的所有同事是良师亦是益友。他们在我初入教海战战兢兢划桨起航时,给我的帮助和鼓励让我永远铭记。老校长曹进锋老师曾在全校教师大会上表扬我“最佳小组比赛”卓有成效,“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思维非常正确,“拍拍桌角头不如拍拍肩胛头”是“爱的教育”,老校长的肯定振奋了我的“士气”,梦想之舟划得更快;张积林老师是位德高望重的老教师,他甘当人梯当我“副手”--我班副班主任,时时给我“打气”,当班级取得好成绩时,他会笑着说:“你做得不错,是教师和班主任双料。”当学生中出现厌学我急得快哭时,他说:“不可能人人升学,人人优秀,只要问心无愧尽力就好。”那时候的句句暖人心窝又饱含人生智慧的话语,正如一副副强心剂,让我瞬间振作智对教海暗流;更难忘的是我们这些同龄教师,如张芙枚老师、张勇老师、张秀华老师、叶林忠老师等。我们正值青春,有的是热情,每学期期末,我们都要一起骑自行车去五溪村送成绩单,一路欢笑一路歌,到五溪村口我们分头“行动”,因学生不一样,一一送好成绩单,我们村头集合,又是一路欢笑一路歌着回,五溪羊肠水泥路记录了我们的真情,五溪连绵稻田上飘逸着我们的笑声!益友的榜样无穷,志同道合天真无邪的每一位益友,让我笑对教海颠簸。

  现在想来,这1800多个日子是我人生中最快乐无忧的日子,这1800多里路是人生中走得最惬意最幸福的旅程。

  重回“海一中”

  95年,兴永一中与兴永二中合并为兴永镇中学,我重回当年的“海一中”从教,开始了重回母校的365个日子里的365里路。

  校园依稀还有旧模样,规模大了不少;老师许多都是旧相识,祝继尧老师当时是校长。我当时正值有孕在身又忙着调动,琐事颇多,但祝继尧校长的事无巨细一一照顾妥帖的领导作风,我至今非常敬佩。一校之长日理万机,但每逢碰到我,总会关切地问:“最近上课吃力不?有没有关系?”我常常是红着脸说:“我很好,谢谢。”有一次他说:“我在教办开会,碰到你婆婆了,看来你的调动不要太担心,没关系的。”时时刻刻关心着每一位老师的情绪,这是多么优秀的领导者啊!还有同事朱彩霞,当时是我的搭班老师,她知我疼我,每次课前都安排学生过来帮我拿教具小黑板之类的,每次早自修都代替我落班带领学生早读。这份知冷知热的心意令我感动莫名。

  这365里路是我人生最泥泞的一段路,但因有温暖的校长亲爱的同事相扶相携,而一路顺风顺水。

  时光如梭,岁月如流。虽离开您有20个年头,但回首,母校的一草一木还是那样熟悉;母校的一砖一瓦还是那样亲切;母校每一位老师的音容笑貌还是那么清晰。感谢您--我的母校,感谢这一路三千多里长的缘分,为我在人生的关键时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给了我精神、品格、能力和学识。母校是我远行的罗盘,任岁月匆匆,雄关漫道,前进的脚步将坚定而从容。

  愿母校积50年历史之厚蕴,宏图更展,再谱华章。

篇5:校庆感言:建兰中学周年校庆

  校庆感言:兴永中学五十周年校庆

  我的初中是在兴永中学读的。从兴永中学毕业后,考到瓯海中学,就住在了学校,后来又考到中华人民大学和北京大学,更远离了家乡。

  兴永中学昔日前面有一条小塘河,通往海边的农田。河上有一座小石桥,农忙季节,还不时可以见到满载稻草的农船经过。校墙的东边,就是碧绿的田野。进入学校大门,左边是一座新盖的两层行政楼。行政楼前面就是操场。操场上有一对篮球架,还有一座石台,是学校召集全体师生开会用的。走过行政楼,就是教学楼,可以看见用砖砌成的墙面。整个教学楼呈现出“口”字型,围成一个天井。中间是一个小小的操场。

  初一的班主任是丁士德老师,他教我们语文。他很注意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讲些趣味故事,大家听得津津有味。二年级的班主任是姜成昭老师。他毕业于温州师范学院,用普通话给我们授课。他喜欢写诗,而且围棋下得很好。我开始学著作诗,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我现在还记得有一次他让我去他办公室背一首《黄山松》的现代诗的情景。我在北京读大学期间,还去看望过他,他当时已经从沙村搬到水潭村来住了。我曾经写过一首诗赠他:

  三年不见思君别,瑰丽堂皇作文章。

  灵气挥洒终不去,千里故地菊花黄。

  初三的班主任是张国清老师,也教语文。他在教学上注意问题分析,在学校就是以教学突出而知名。一年级和二年级的数学是汪振松老师教的。三年级的数学是黄光耀老师。汪振松老师后来下海了,在上海经商。黄光耀老师则是听说调到教育局了。英语是从初二开始学的,刘嘉钦老师教我们初二英语。

  我对写作的兴趣主要是在初中培养起来的。有一次学校组织我们到大罗山天柱寺郊游。我记得当时写过一篇作文,用了很多比喻和通感来描述天柱寺瀑布,如马嘶,如虎啸,如狮吼,等等。作文修改花了二个月。当时家里有一部《辞海》,上下两本,我就查找各种动物发出声音应当使用哪个动词。作文在学校比赛中获了奖。提高语文,可以从作文的反复修改入手。这是我从写作这篇作文过程中得出的体会。我现在从事法学研究,在写作法学论文的过程中,我都是反复修改,字斟句酌,最终定稿的。

  初中的时候,我记得当时好像还写过几首诗词习作。我翻查诗稿,其中有一首《江城子》是写过年的,稚气未脱:

  举杯庆酒祝新年,喜洋洋,众身狂。羞了嫦娥,掩脸露半边,裙袜飞扬道什么,天上好,胜人间。时光匆促射似箭,把云嫌,不换颜。看那天色,遥遥横南山。更邀清风来作客,爆竹响,响彻天。

  有一首《桂殿秋》写雁南飞,说“暴风骤雨须到时,大地吟哦还剩谁”,还有一首《鹏赋》,有两句说,“借来蓝空纸墨砚,书成红日颂风雅”,都有点少年故作慷慨豪迈的意味。这些习作,后来经过进一步反复修改,都收在了我前几年印制的《焚诗集》里。

  初一、初二分为七个班,我在七班。初三分为四个班,我在四班。初三大家忙于复习考取高中,初一则是大家刚刚入学,初二是最轻松的。同学们正处于青春叛逆期,非常顽皮,有的同学敢与老师顶嘴,上课的时候起哄,挤兑老师,甚至于“动手”。我记得刘嘉钦老师有一次特意叫我到他办公室,语重心长地嘱咐我要好好学习。

  岁月如歌,青春即诗。所谓“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我们的人生历程中,初心就是我们那颗最初的童心,无忧无虑,因无所住而生童真。当我提笔写下以上回忆文字时,在母校兴永中学读书的童真美好时光,逐渐清晰起来。母校永远是母校,老师永远是老师,无论我走到哪儿,都把我的母校和老师深深地怀念!

范文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 电脑版

© 234范文网 234fw.com版权所有